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方面。由于第三方物流的高度专业化,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市场的比重只有22%,远低于欧洲的76%、美国的58%、日本的80%,同时欧洲有24%、美国有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已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但我国物流市场仍以工贸、企业自营为主,企业拥有物流设施、自营物流的比例很大。大部分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少,供给能力有限,只能承担运输、装卸或仓储,像报关、存货管理、分销、包装、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则力不能及。 (四)物流专业人才紧缺 物流专业人才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是无庸质疑的。但在我国,在物流方面的人才教育极其落后。一方面表现在企业层面的投入微乎其微,目前企业开展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短期培训,很少有系统的教育;另一方面,政府对这种具有很大正外部效应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投入有限,主要反映在,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相当少,我国仅有少数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物流相关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刚刚开始起步,物流职业教育更加贫乏。 三、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因此财政支出应适当向物流业倾斜并引导其他社会资本投向物流业。由于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技术、物流专业人才都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经济性,财政扶持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利用财政投资来纠正这些领域的市场失灵。 1.进一步完善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 铁路、公路、港口、码头、公共仓库等大型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政府应对全国范围内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设施的质量和利用率。政府在加大对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对经营性物流设施(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适当参与初期投资,以租赁、承包、参股、分期付款等形式参与其建设,扩大企业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进行后期建设运营,以防止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财政投资,而产生挤出效应。 2.加强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财政投入力度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在提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监管市场主体、改善物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规范物流市场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财政政策应予以充分的支持。具体的扶持政策可以是:可在平台建设初期财政以参股的形式投入部分启动资金或对项目进行财政贴息,从而吸引各类民间投资;通过政府采购购买平台运营商的服务,与之签订采购合同,明确采购内容,服务期末经考核,绩效优良的运营商可获得政府对平台运营费用的财政扶持及税费减免,考核不合格者则得不到扶持。 3.加大对物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支持力度 目前技术瓶颈是制约我国物流企业竞争更努力提高、阻碍物流业升级的主要因素。国家若能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就能降低物流企业的研发成本,调动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但目前国家财政对这方面的投入有限。以物联网为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的总额不足6亿元,但有上百家的物联网企业及科研机构在准备申报材料,仅靠这部分专项基金并不能解决企业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具体可考虑将物流技术改造投入列入技术改造专项预算,由专门机构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应用EOS、RFID、ASS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对我国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4.增加公共财政对物流教育的投入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物流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物流教育的投入。采取多种形式,加速物流专业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把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专业学历教育,中央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各地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等。同时,地方财政应拨付专款用于建立专业物流培训机构,加强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并在全国物流行业推行执业资格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