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法学论文 >

消费维权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2)

时间:2013-12-12 16:04 点击:
(二)消费者巨额索赔与非法占有目的的关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购买到有质量瑕疵的商品后,依法有向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索赔的权利。但问题是,如何确定索赔数额的标准呢?对此,消费者权益保

  (二)消费者巨额索赔与非法占有目的的关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购买到有质量瑕疵的商品后,依法有向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索赔的权利。但问题是,如何确定索赔数额的标准呢?对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规定了"双倍"赔偿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只能在"双倍"的范围内索赔。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消费者就可以提出自己满意的数额,甚至是巨额索赔。无论数额大小都是一种要约,只要对方自愿接受就不违法,更谈不上犯罪。即使对方不接受,也完全可以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所以,不能认为消费者提出高额的索赔要求,经营者或生产者不承诺,就想当然地认为消费者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赔偿数额的大小是纠纷双方相互博弈的结果,索赔数额的大小不应当成为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消费者就其购买的伪劣产品,提出的赔偿数额无论多大,都应当说是受害人对其权利主张,不能认定为非法占有。否则,就意味着每一个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消费者,只要最终到手的赔偿金额达不到其先前主张的额度,该消费者的行为就可能涉嫌敲诈勒索。"[5]
  四、结语
  以威胁或要挟的方法维权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行使财产权时是否超过必要的限度。只要行为人在客观上存在财产权利,主观上是为了行使自己的权利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图,即使采用了威胁或要挟的手段,在客观上也不会造成财产损失,就不成立敲诈勒索罪。
  虽然,对采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维权行为不构成敲诈勒索罪,但如果行为人冠以"惩罚性赔偿"之名,以损毁商家的商业信誉为要挟,进而漫天要价,商家在遇到高额索赔时,往往出于对商业名誉考虑,选择与消费者"私了",而这种处理模式恰恰助长某些居心不良的消费者"发财"心理,在索赔时失去理性,可能会转变为"恶意索赔",进而衍变为敲诈勒索。因此,有必要提倡理性维权,规范维权行为。
  注释:
  [1]赵秉志,主编.英美刑法学[H].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87。
  [2]刘金林著:索赔时漫天要价并威胁曝光是敲诈勒索吗【N】.检察日报,2006年8月2日。
  [3]圆易春辉著:民事维权与敲诈勒索罪【J】.法制园地,第316页。
  [4]国林飞著:敲诈勒索罪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
  [5]于志刚著:关于消费者维权中敲诈勒索行为的研讨【J】.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6期.第56页。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