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建筑论文 >

浅析伊东丰雄对于“流动性”的转变

时间:2014-09-30 11:52 点击:
摘要:在当下电子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个重要部分,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对建筑的设计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以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获得普利茨克奖为契机,在对伊东丰雄以往作品进行
 
  摘要:在当下电子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个重要部分,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而对建筑的设计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以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获得普利茨克奖为契机,在对伊东丰雄以往作品进行回顾和探讨的同时,从大家所熟悉的空间流动性为线索来解析在伊东丰雄的建筑中所包含的不同寻常的特质以及这种特质的转变。通过对建筑流动性转变的浅析,再次解读伊东在对于建筑创作的过程当中与同僚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流动性;性格;接缝;螺旋;几何;有机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045-04 
 
  1、前言 
 
  因为在2012年中国的著名建筑师王澍荣获了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殊荣,因此这个奖项为更多的国人所知道和了解。今年的3月18日,在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大会上,大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宣布了201 3年该奖项的获奖者是日本本土建筑师伊东丰雄(Toyo lto)。在这则消息公布以后,已经71岁的伊东丰雄立即成为了建筑界以及公众关注的热门人物。如同当年安藤忠雄获得该奖项一样,世界建筑界又再一次的刮起了一股所谓的伊东热。正如评委所描述的那样,伊东丰雄毫无疑问是以缔造永恒建筑为目标,并且将自己本身的精神内涵溶于设计当中,使得作品散发出诗意般的美,这样一位毫不平凡的杰出的建筑大师。 
 
  对于“流动性”这个词眼我们已经并不陌生。这个词始于伊东建筑创作生涯的初期并始终贯穿其设计的始末。无论是在他为其姊妹设计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图1,2)那个为人熟知的管状环形的空间,还是他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自宅(Sliver Hut)(图3,4)当中那随机不确定性的中庭空间,都处处表露着空间流动性在他的建筑创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格。回顾他的建筑作品,在本世纪初,作为信息社会大背景之下建成的电子地景般的仙台媒体中心大楼(图5,6);或者是坐落于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以不定力学演算法而最终形成的临时性建筑物Serpentine艺廊咖啡馆(图7,8);又或者是在东京表参道大街上独具品牌风格,以周边桦木树为隐射而形成的时尚建筑的典范-TOD’S大楼(图9,10),都无处不显露着伊东丰雄对于信息万千变化的当代社会,对于丰富多变的都市地景艺术,以及对被消费所充斥着的生活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细微观察,并且准确地将其捕捉于自己的建筑作品创作之中。 
 
  伊东丰雄对于所谓的“流动性”,在不同的阶段毫无疑问有着不同的诠释。在最初的White u当中伊东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没有任何障碍的廊道,就如同一个人在田园中散步的感觉。这是一种随着在那当中移动而产生变化的流动性。然而仙台媒体中心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流动性”则带着一丝对设计的自由性的考虑。因为这样的“流动性”不是面对个人,而是面对整个社会大众的。或许这和方案当初需要不断地召开民众公听会,和广大群众交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样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建筑作品落成以后,伊东的建筑创作似乎逐渐透露出一种为了某个社会,或者是为了某个环境而存在的姿态。伊东曾经撰文写道过:“建筑具有不可避免的双重性格,它既是概念中的抽象模型,也是现实里的真实物件,概念发想与实际生产之间是具有不可避免的分野。”不难发现,伊东的作品也经常徘徊在这样两种分野之间,或者说是这样的一种落差总能在伊东的建筑当中找到一二。伊东的作品当中最为明显的特质就是作为虚体的“空间流动性”和作为实体的“形式几何性”。在虚与实之间能够感受到伊东对建筑抽象概念的表现有着强烈的意图。伊东在风之塔(图11)项目的时候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意图,不仅成功地表现出了横滨火车站西端布满着通风管道与水塔的都市地景艺术,同时也成功地将都市性格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很好地将风速和噪音之类的流动性格转化成为了电子时代下的霓虹光影。这么一未,伊东在表现建筑时,以企图去除地心引力或者是支解建筑体量的手段去抗拒建筑是属于物质这一宿命时,所谓建筑的双重性格当中所提到的抽象模型也就淡然无存了。 
 
  伊东丰雄的创作已经有所转变,与其说是借用意向再现的手法去真实化内在的建筑概念,不如说是通过对于本质皮层的想象未探寻可能的维度。这一点与结构工程师的合作是绝对分不开的。伦敦的Serpentine艺廊咖啡馆(2002),松本市民艺术馆(2004)(图12,13)以及东京TOD’S表参道大楼(2004)显示出了这样一种转变。在Serpentine艺廊咖啡馆设计时,正是借助了工程科学当中的演算法,在推动方形几何学不断旋转的过程当中找出了推演准则,并且进一步的成为了结构元素,而这样一种结构元素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建筑的皮层。TOD’S表参道大楼的设计思路几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楼的形与树形结构皮层亦同。一方面与周边环境取得了很好的对话,另一方面则很好地演绎了动态几何,真实地构筑了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种创作思路的转变,在伊东丰雄最近已经设计完成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图14,15,16)当中有了更加进一步的进化和发展,同时也更加成熟地总结了对于“流动性”的追溯。 
 
  在台中歌剧院的设计当中,伊东采取了以“声音的涵洞”为概念和以“伸展性的架构”为建筑构成网络相结合的设计手法,这样的手法在时代精神和建筑议题上无疑都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手法。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台湾一直以来都追求着在新世纪迎来一个全新的音乐展示场馆。这样的设计方案则完全与混乱但又充满活力的台湾都市街道,以及台中市民所中意的户外空间和廊道并发展出开放的公共性空间这两点不谋而合。在都市设计与配置手法上,伊东丰雄再次企图以“无接缝可及性”的设计手法未带动周边环境与都市纹理相联结的“流动性”。都市的商业所带来的人潮从城市各个方向直接的涌入了歌剧院,建筑本身则是很好的水平联通了城市绿地并且在垂直的方向上开放了充足的阳光。因为歌剧院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于市政中心建筑群与三个百货商场的中间地带,因此方案的最大考虑点就在于消费时尚和艺术体验的纠结关系之上。这样开放的建筑构架,将剧院,公共大厅,行政空间,展示空间,屋顶花园,交通空间,管道设施等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交错却又集合的多维几何体,同时多空隙的有机体也与外部自然环境也巧妙地贯通起来。这个类似于会呼吸的器官的组织形成了台中新形态的地标,是一个结合了都市与机构,生活与艺术,内部与外界的网络系统,呈现出一派新时代几何构筑物的景象。伊东丰雄对于台中大剧院的诠释就如同风范主义时期的大师帕拉迪奥采取舞台设计对都市街景的诠释。两者如出一辙,将类似于表演剧场,街道广场,都市活动以及建筑构架等诸多元素同化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流动并蔓延着,成为了全新的流动性的城市象征。比起当初伊东追求简约的设计手法而言,从台中大剧院的设计思路中所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伊东丰雄对于非线性几何以及“流动性”的探索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而且超越了视觉上的形式美学,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触感与愉悦。
 
  如果说“流动性”朝着“无接缝可及性”这样一种形式去转变,或者说这两者并驾齐驱的话,那么在伊东的作品当中这样一种转变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建筑造型来说,如果没有三度空间的电脑绘图来协助,想必接下来的工作是很难完成的。也正是因为电脑操作设计的登场,使得设计与建筑的概念已经和过去20世纪的既有信条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或许伊东建筑表达的这一转变与电脑创作逐渐登上信息时代的舞台密切相关。毫无疑问,工业时代的建筑得以成立是归功于接缝这样一个概念。将工厂里生产完的板或者窗运送往现场,这是20世纪以来对于现代建筑营造手法的基本思考,这样以来就不得不将建筑材料切块,搬运和组装。然而接缝的环节就很好地扮演了调整和消化以上这些操作的重要角色。比如在TOD’S的设计当中,混泥土的冷作缝是几乎隐缩到了不被人察觉的地步,这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榉木状的混泥土构造被各层楼板所分节,使得整体外观在视觉上会受到不好影响的缘故。此外,玻璃和躯体之间的接缝极小化也是为了让玻璃看起来就像埋在混泥土当中的样子。我想这种对于无接缝形式的追求或许更多的是为了赋予建筑更多的自由度。这或许也是伊东对于“流动性”这样一个设计概念得意浮现的一个重要基础。 
 
  将建筑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中进行分解,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相信着方形的,圆形的,或是锥形的建筑是美的。然而伊东丰雄在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中运用了旋转扭曲,螺旋向上,宛如水藻的管子来作为造型,这就已经预示着伊东已经迷上了这样一种非纯粹几何学形态的强大力量。想想看,如果这样一种形态只是单纯的用圆筒或者方筒未做的话,空间的力量感就会大打折扣了,也就不会有那样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了。lsland City(图1 7,18,19)的曲面看起来像是三个圆形的顶联结在一起的形态,但却是完全不同的解析方式所产生的结果。由于这个项目本身是用3D曲面做出来的建筑物,因此从设计的最初阶段开始一直到建筑物的完工为止的各个方面,都大量地采用了电脑绘图的技术。在我看来,伊东似乎还是在强调着一种螺旋的建筑形态,就好比将混泥土的壳面扭转个好几次所形成的状态,这样的造型也折射出了伊东对于“流动性”造型方面的转变与尝试。螺旋是在大多数的生物当中会经常看见的一种形态,人体的器官也是不在话下的。那是与圆形,方形或者是椭圆的单纯反复所不同的,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一种连续而开放性的样貌。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生物才会持续生长的缘故吧。伊东丰雄设计的位于西班牙瓦伦西亚地区的拉脱维亚小镇上的巨大螺旋状建筑(图20)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一个由木材与铁棒相组合的建筑物和螺旋状的贝壳有所区别,区别在于为了使得建筑显得比较安定,两端并未有所开放。或许走进建筑里去就能够通过这样的建筑语言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流动性。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螺旋的表达,增加了建筑体量的深刻感。这就完全与欧几里德所创造出来的静的空间形成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对比,也就让人更加充分的能够感受到动的空间所具有的魅力。或许在信息时代,电脑绘图的崛起已经缩短了设计者与施工者之间的距离,就好比在建筑物模型完成的时候,建筑的本体就已经跟着盖好了。正因为这样,流动性造型的种种转变与变形才能通过这样的媒介迅速地传达给阅读者。 
 
  当今社会在信息化媒体的背景下,建筑创作的思路和形式似乎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伊东丰雄顺应了这样的发展背景,结合了自身对于建筑创作的“流动性”理念,并且时刻贯穿于这个创作理念之中,借用种种信息化时代下的表达媒介和表现手段,不断地将自己的创作思路拓宽,向更多的方向拓展出更加丰富的建筑语言。今天,许多人会经常谈论到关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调和,或者是与环境的共生之类的问题,如果始终坚持欧几里德几何学的理念未构筑建筑的话,这一点在伊东看来应该是不会有实现的那一天的。伊东对于这个问题的考虑不会仅仅只是单纯地提高建筑内外之间的隔热性能,又或者是在屋顶上安置太阳能电池板来利用自然的能量,而是不同于这些本末倒置的做法,重新地去认识了“建筑”本身的概念,对一直以来的欧几里德几何原理在建筑上的表达提出了质疑。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伊东认为几何学的观点也要跟随着改变才行。在伊东看来,建筑与自然共生的问题并不只是意味着对于建筑性能上的追求,而是在表现的本质上摆脱固有的、自主性强烈的柏拉图式的表现形态,转而去追求一种全新的有机性格。这样的有机性格在lsland City项目中有所直观地体现。建筑外壳的表面扭转创造出了内与外的连续性,从而产生出了建筑的内与外之间的暧昧性。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屋顶上的植被,随着植物的生长,建筑本身与地景机理之间的界限也就逐渐的消失了,这样一未建筑在螺旋景致的绿色土丘上也就完成了随着景致的变化而变化的“流动性”。所以无接缝的建筑在伊东看来也不是仅仅意味着无接缝与连续的建筑而已,更应该是把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完成为止的过程作为一个不分割的连续性工作程序为目标未对待的概念。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伊东的建筑总是能以一种谦卑的姿态溶于周边的自然环境之中,他总能很好地摒弃传统建筑的笨拙感和体量感所带来的不平衡和不协调,让建筑看起来像是有一种随风流动般的轻盈感,而这样的轻盈感就使得造型和空间有着与生俱来的“流动性”。 
 
  伊东对于“流动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一直以来,无论伊东的建筑当中存在着何种转变,但他始终把自己的建筑空间作为一个小小的社会形态来进行深思熟虑地打造,通过流动的空间和灵活的功能之间的默契配合,总会在不时之间反应出当代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需求和意识的不断变化。这样的空间有很多设计师在做,扎哈的流动性始终是一种远离一般人群的抽象感,安藤忠雄的流动性则是一般人不会觉得舒服的冷漠感,而库哈斯的建筑则似乎是在对人们说:我是英雄,你们不要过来。比较而言,伊东对于空间流动性的塑造则更像是在融合环境的各种要素之后带给人们以舒适感。对于建筑而言,如果我们已经潜意识地接受了密斯的说法,是以空间的凝塑从而创造出时代的精神,那么伊东丰雄的建筑语言则是在专业同僚中以最为敏锐而准确的表达方式诠释着当代的世界。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