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预拌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现状,然后从理念、技术、设备、环保、管理等方面对预拌制混凝土的状况以及与国外混凝土生产及施工方面的差距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同行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
前言
预拌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工程结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链接了生产和建筑应用两大领域,具有一系列优秀特征。目前,混凝土产业正逐步成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兴产业力量。由于我国整个预拌混凝土行业在生产经营理念、混凝土技术、设备、环保、管理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都有一定的距离和差异。以下就此进行阐述。
一、混凝土理念的差距分析
国外对混凝土的理念已从九十年代的耐久性、经济性、安全性相对独立的传统混凝土到2000年后安全性、工作性共同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直到现在同时对工作性、安全性、生态性、耐久性、经济性共同追求的优质混凝土。其对混凝土的要求已发生根本变化,而国内大部份对混凝土的理念经济学论文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即传统混凝土。目前整个中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并没有系统的,较前瞻的混凝土理念。
二、混凝土技术的差距分析
1、配合比设计已从传统强度设计依据水灰比(W/C)而向水胶比(W/B)和水固比(W/S)为主的改变,水泥已从单一主要材料发展到以水泥及其它胶凝材料(粉煤灰、矿渣)、骨料、高性能外加剂并举的时代。从而在混凝土的安全性上有了相当的突破。
2、在目前企业追求的经济性上,通过新的理念和配合比设计思路的改变,已从1公斤水泥只能发挥0.7kgf/cm2(10psi)发展到目前1公斤水泥能发挥2.8kgf/cm2(40psi)的水平,不仅使水泥用量减少了近2/3,大大的提高了经济性。同时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生产1kg水泥过程会排放1m3的CO2,如果技术进步,我们的水泥用量可较目前产量减少一半,那也会对人类环保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3、对骨料的重视,目前的强度设计已向骨料为基础改变,因为在构成混凝土的材料中骨料本身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60%~75%,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应该是最大的,通过对骨料形状、级配的要求(洁净度、坚硬度,不含有害粉质、混土和有机物及适当的颗粒形状)从而通过先物理后化学的理论,使骨料在未有其它胶凝材料的情况下,也达到一定支撑载重能力。但目前国内普遍对骨料都不重视,在如何形成致密性,通过骨料提高混凝土强度的研究和应用上几乎是空白。
4、混凝土掺料技术,掺料主要是指混凝土组成成份内除水、骨料和水泥以外的成份,掺料的使用开发的目的一般是希望改变原有混凝土的某些特殊品质,通过这此目的获取混凝良好的工作性,强度(安全性)、耐久性、经济性、生态性、体积稳定性、低透水性、水密性、韧性、凝结或其它结果。国外目前通过这一技术的充分研发,在一方面配制出了SCC(自密混凝土),SFC(自流平免振捣),SLC(自流平)先进混凝土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水泥的用量,充分利用了大量废弃物(粉煤灰、稻草灰、矿渣、硅灰等),做到循环利用,发展生态经济。我国虽在这一块有一定的使用,但在使用机理,使用数量上,还较为落后,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混凝土设备技术的差异分析
1、大型化预拌混凝土工厂,某些大型水泥生产厂商可能会涉足预拌混凝土市场,并成为这个行业的绝对主力军。这种模式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大型化现代化的拌合系统的出现,而且会迅速普及。适合优质混凝土配合比生产,大型化、自动化程序提高、环保性的高塔、半高塔搅拌楼会成为设备主流。
2、模块式简易型拌合站,针对国内大型,超大型的楼盘开发,以及大规模的高铁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模块化集装箱式的能快装快迁的1m3、1.5m3主机的搅拌站(能同时能拌制优质混凝土)可能会广泛采用。
四、环保性的差异分析
1、防尘。所有的骨料仓均采用有收尘装置封闭式料仓,一方面解决了防尘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对骨料的温度、湿度进行控制。
2、污水处理。配置剩余混凝土回收系统和污水全回收系统,通过对剩余混凝土废水的分离,PH值中和粉料压缩等工艺手段不仅将所有剩余混凝土废水全部回用,而且也做到零排放。
五、管理的差异问题分析
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手段已普遍十分先进,而预拌混凝土企业由于从业者和其它原因,现在大多数还普遍较为原始,而在国外企业中这两项管理技术运用十分普遍。
1、ERP管理系统通过专门针对预拌混凝土企业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和软件的应用。在从企业的原料、生产、销售、技术、财务、人力资源等的全方位量化管理,实时监控。让企业的各项工作科学化、信息化。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汇总处理分折,科学客观的找到企业各个环节的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ERP系统的运用也为企业的扩张提供便利,连锁经营和异地管理变得十分自然和容易。
2、GPS设备调度管理系统。设备的性能状态和调度水平是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成本,通过GPS系统可以让企业不仅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在维护、保养上起到巨大作用,同时在对特别是车辆的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也会起到很大作用,从原有经验上看这一系统的运用单方混凝土成本可减少1%~1.5%,设备利用率增加10%。
六、预拌混凝土发展问题分析
混凝土的集中搅拌是建筑工程生产管理方面一项意义重大的改革。预拌混凝土应用量比重的大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混凝土生产工业化程度的高低。国外实践表明,采用预拌混凝土之后,一般可提高劳动率200%~250%,节约水泥10%~15%,降低生产成本5%左右,还具有保证质量、节约施工用地、实现文明施工等方面的优越性。世界上第一座预拌混凝土工厂出现在德国,建造于1903年,以后受到各国的重视,得到迅速发展。但是,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全国而言,预拌混凝土占现浇混凝土量的比重还不到30%,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预拌混凝土站,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拌混凝土尚属起步阶段。而且我国已建成的预拌混凝土站,多属建筑企业或企业集团管理,而经济发达国家预拌混凝土已成为独立的新兴行业,有许多专业公司专门生产和供应预拌混凝土。在预拌混凝土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混凝土定价不合理以及混凝土供需双方配合不密切,出现供大于求而导致降低价格出售,因而无法保证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这样恶性循环不利于预拌混凝土的长远发展。
为了保证预拌混凝土的健康发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预拌混凝土厂的合理规划和布置,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规模应与当地的建筑和市场需求相匹配,避免盲目发展过度集中。2)有计划的组织在职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及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有关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3)规范市场,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使供需双方必须遵守合同,增强合同的法律效力;并制定出合理的预拌混凝土价格体系。使预拌混凝土能在正常的竞争条件下得到发展。
混凝土施工企业若能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对我国混凝土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逐步减小我国混凝土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黄兆龙.混凝土性质与行为,詹氏书局.
[2]黄士元.近代混凝土技术[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