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情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和编写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国民的体质。事实上,近年来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报告特别让人担忧,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的不断地在下降。本文就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和应对措施的进行分析探讨,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关键词】下降原因;应对措施 1 前言 目前,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教育与体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现代化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学生的课程负担过重,学校运动场地及器材设施严重缺乏,体育课逐渐形成"空壳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口号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必须加强学校体育改革,推广阳光体育运动,贯彻执行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质。 2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2.1 教育观念落后,国家重智轻体,学生缺乏足够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学生的课程负担过重,压力大,时间几乎都被书本和作业所占用,很少有时间去自由支配,更别说进行身体锻炼,加上体育课本来就不太受重视,经常会被文化课占用,久而久之,在重智轻体的落后教育观念的作用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学校要通过教学计划和作息制度的合理安排,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2 体育课本身存在问题,体育教学模式格式化,放羊式教学形式依然存在。 小学内容,中学形式,大学牌子,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上没有突破的问题,体育课上根本没有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要进一步探索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方法和途径,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存在的问题,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与此同时,还应在体育课上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能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2.3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造成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引起学生体质下降。 在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情况下,体育课犹如行同虚设。学生喜欢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无设施而开展不起来,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下降,不愿意动,造成身体体质下降。 2.4 学生及家长对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良好支持态度导致身体体质下降。 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的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吃好、穿好,身体素质自然就提高了,用不着去锻炼。体育教师及家长是学生参与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师益友,家长密切配合学生学习健康保健知识,共同提供学习环境和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可是一些家长及学生缺乏正确的健康意识和保健知识,对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无法引导学生完成体育锻炼。 2.5 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造成身体素质下降。 怕苦、怕累、怕受伤、怕不安全等不愿参加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独生子女增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娇气,不爱动,少锻炼,加上家长溺爱,生怕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出什么事故,不愿意参加大运动量的体育项目,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造成身体素质下降。 2.6 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睡眠不足是学生体质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贪玩,玩游戏等原因造成严重的睡眠不足,导致精神萎靡不振,身体素质一天天的下降。 2.7 营养膳食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 学生体质的好坏与营养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对于一日三餐营养的合理搭配。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时间的问题和身材问题不愿意吃早餐,导致体质虚弱,造成体质下降。学校家庭如果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营养和饮食重要性,就会影响体育锻炼,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 3 面对学生体质下降采取的应对措施 3.1 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健康体育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2 加大投入到体育活动的经费,补充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缺乏,建议大学本科四年都开设体育课。 3.3 学生体质下降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健康和事业,而且会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必须引起社会及家长的关注。社会新闻、媒体要宣传科学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大力普及体育健康知识,为学校的体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以便家长能够有针对性地、积极地配合学校的工作, 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健康成长2.3 在课堂教学形式上, 体育教师要更注重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学习兴趣,争取使更多的学生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逐步树立参与锻炼的良好习惯,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3.4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场地设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制定全面详细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尤其要加强健身类、球类及耐力跑等活动教学内容。 3.5 调整膳食结构,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为学生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保障。 3.6对一部分肥胖学生,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力度, 有针对性的对其安排内容进行锻炼。 3.7 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改善学校体育的场地和设施,激发起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全校工作计划,将其作为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重点来抓,进行统筹安排。体育教师要是体育活动的推动者和积极组织者,加强课外活动的计划性,建立起课外锻炼,检查,评优等制度,保持课外运动比赛的群众性和经常性,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另外,创建学校的体育俱乐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区的体育和娱乐活动。 3.8建议在以后的学生体质测试中,努力配合新课标的要求,对体育教学目标中各种领域的达成进行全面的测试,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是否做到了实现多个方面的目标, 是否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力争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测试,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