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转变观念和方式促进音乐教学

时间:2014-09-30 11:46 点击:
【摘要】转变观念和方式促进音乐教学,在教学中大胆引入通俗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迎合学生;灵活运用教材,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转变教学方式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调动学生,促进音乐教学。 【关键词】转变观
 
  【摘要】转变观念和方式促进音乐教学,在教学中大胆引入通俗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迎合学生;灵活运用教材,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转变教学方式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调动学生,促进音乐教学。 
 
  【关键词】转变观念; 改变方法; 促进教学 
 
  从山东杜郎口学习回来的老师无不为“杜郎口的教学”感叹!今天有幸也得到回来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观摩课,课堂上学生反响强烈。在平时经常听学生说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这引起了我的反思。同是音乐教学怎样会有这样大的差异。今天我想谈谈怎样改变这一现状,让我们的教学也像杜郎口教学一样活跃起来。 
 
  1转变教学观念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学生很喜欢通俗歌曲,不喜欢教材上的内容,为适应学生让我们课堂先活跃起来,期刊网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得转变我们上课不许听唱通俗歌曲的观念。我们通常听到的一些通俗歌有的确实很“俗”,不适合中学生唱,但大多数通俗音乐我们只要加以引导,其实是可以拿来唱的。如高晓松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老师可以此教育学生要珍惜同学友谊,读书时代的光景是最值得回忆的。这样就改变了学生盲目学唱通俗歌的习惯。这是迎合学生而不是迁就,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有些教师为了激起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每次上课都以通俗音乐的聆听与演唱为主要教学内容。虽然赢得了学生喜欢,却偏离了我们音乐教学的重心。使得教学课程形式单一,内容缺乏,违背我们作为一个专业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准和教育职责,通俗点说就像是随便找来顶顶课的感觉。 
 
  近年来通俗音乐虽然也纳入初中音乐课本,但更多的是要我们加以引导,我们可以从作曲家的身世、经历、爱情观等去感受音乐主题,把学生对爱情的朦胧感觉引导向一个正确的思路上来。只要我们把握注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目标,通俗音乐教学也就能充分体现出其音乐教育的价值。至于学生不太喜欢的某些 “必修”内容,我们可以转化一种教学方式去激发他们。例如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让学生知道萨克斯曲《茉莉花》和梁静茹的《茉莉花》就是以此为元素创作的。《又唱浏阳河》和周笔畅的《浏阳河2008》是与湖南民歌《浏阳河》为元素创作的等等。这些通俗音乐或新歌曲都取材于民族音乐,从中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其他学科加以表达,如音乐与美术、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曲等,使学生懂得通俗音乐也得有产生的物质基础,音乐不仅仅是音乐,还与其他学科也有密切的关联,无论是从曲风还是从民族文化历史上都有一定的嵌入。如果教师能很好的把它们引入我们的教学中来,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我们的主流课程服务。 
 
  2转变我们过分依赖教材的观念 
 
  我们上课要有教材,如果我们的音乐教学仅是实施教材内容,学生会感觉枯燥,甚至有厌学的情绪。教材对于我们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只是用教材教学,不是传授教材。教材上的一些内容,可以为我所用,也可有选择性的学习。比如在学习民歌时我就直接把贵州的民歌《好花红》、《醉苗乡》、《苗岭的早晨》作为重点教学,但课本上却没有。课本上的其他省份的民歌我就轻轻带过,这样学生很有兴趣,因为这些歌他们早就耳闻目濡了,这样学生即知道了其他民歌又与贵州民歌作了比较。所以,应该打破教学活动按本尊纲的观念,敢于去发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证明教材只是引发我们对教学设计推敲的一个“引子”。为拓展学生视野,教师还要查阅大量的书籍去寻找相关信息。也可以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地方教材。例如我在上《非洲歌舞音乐》时就大胆的引用了我们贵州黔东南的苗族长鼓舞充实教学内容,这更贴近学生生活,赢得了学生的喜欢,比单纯讲非洲音乐更能吸引学生。如果教学能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大胆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取舍有度,贵在合理,这样更能发挥教材才的潜在优势,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学生才学得有效。 
 
  3转变教师课堂上的角色观念 
 
  转变教师的角色就是要改变我们一言堂的教学形式。把教师主导变为教师指导,把以往的牵着学生走,放开到让学生看着目标走,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评价的能力,知道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才会被摒弃。在活动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只有这样学习才是一种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老师的架子,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绝对正确,只有参与学生共同讨论才能提高自己和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为出发点,把课堂变成为他们提供学习、积累知识和展现才华的舞台。但新课改教学不是放任教学,所以我时时关注学生讨论的内容并做好指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以及感受音乐的习惯。我坚信不论教师角色怎样转变学生与老师二者兼顾才是搞好教学的最有效途径。我们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就是要大胆放手学生去干,敢于鼓励学生去干。杜郎口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新课改的体现,但不要刻意照搬。 
 
  4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说得最多的,却也是很难办到的。这里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曾看过一本书,上面讲到两父子教牛耕地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父亲是个有名的“牛老师”,谁家要是教生牛(还不会耕地的牛)请到他,他就会用一根特制的针引绳子穿破牛的鼻子后让儿子在前面牵着,然后他在后面给牛套上犁铧拿根鞭子边掌铧边赶,这样前有强牵后有猛抽逼迫生牛学习耕地。教场里的生牛又是窜又是跳的,鼻子常常被拉得鲜血直流,牛屁股被打得肿红,用这样的方法父亲教过不少倔强的牛,当然也有拼了命的“牛事”发生。后来他的儿子改变了教法,先在竹竿一端绑上一些青草,从犁铧上把带有草的那一端支到牛头前面,让那青草总是在牛嘴前晃动,牛走草走,一直诱惑着牛前进,牛很快的学会了耕地。 
 
  故事中儿子的牛为了吃草而学会了耕地,那么教学中学生为了什么而学习呢,同是“教牛”两父子的方法迥然不同,儿子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在今天人看来,父亲用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儿子用的是新课改方法,虽然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儿子的方法明显比父亲的要轻松得多。我们教学也常遇到诸如此类问题。比如,在传统的歌唱教学中,教师范唱一遍歌曲后就进行识谱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新歌的音准及节奏演唱,我也不例外。课后我发现,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由于基础知识差,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好。我现在是这样做的,先教歌,让他们完全抛开识谱教学的束缚,等到歌唱熟了再来以歌代谱,学生很快就会唱谱了。所以这样看来传统音乐教学有点就像这位“教牛”的父亲一样,只注重达到目标而忽略了“牛”的因素。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关系到能否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精彩来自你的恰当教学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灵活,贵在创新。综上所述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就是要找到恰当的让学生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生。 
 
  总之,我们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大胆转变我们观念和方式,去适应新的挑战。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更新我们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案,转变教师课堂角色,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才会使我们的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使他们能成为喜欢音乐、善于表现音乐、有一定音乐文化修养的新时代中学生! 
 
  参考文献 
 
  [1]浅谈流行歌曲进课堂[J].中国音乐.2004.5 
 
  [2]《贵州教育》.2012年1月1日出版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 
 
  [4]《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03)出版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