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he wind softly opened the door.
2.My axe felled that tree down.
3.His words deeply warmed my heart.
(四)无灵实物主语类
此类中的无灵实物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没有生命特征的实体,如大树、蓝天、太阳、杯子等。从修辞学角度,英语中的修辞手法拟人句中就可以找到大量无灵实物主语类句子。这类句子的特点在于使没有生命特征的实体具有生命特征,更加生动形象地描写客观实体。在产生机制上,认知主体借助媒介域的概念网络,将其特征非常规化地投射至对象域(客观实体),使之具有非典型性特征。在这类句子中,一部分例子中,对象域和媒介域之间有相似性,一部分例子中二者之间没有相似性,或者相似性不明显,这类隐喻也称为创造相似性隐喻。这类隐喻完全忽略对象域的常规描写,而只是用概念网络对对象域进行直接映射。媒介概念网络与原有的对象概念网络之间没有相似性,但媒介概念网络与对象域新的描写之间总存在相似性。这类无灵主语句也多见于文学作品中,根据作者主观想法创造性地对对象域进行非常规化描述。
1.Bullets and shells were whistling overhead.
2.The dress flattered her figure.
3.The bell is sneering loudly at the hypocrite.
(五)抽象名词主语类
抽象名词主语是指用表达人类抽象思维的名词做主语的英语无灵主语句,例如love, freedom, revolution, idea, modernization等。在客观世界中,这类抽象名词不能像人类一样进行行为和动作,是概念性的存在。但在语言现象中,它们则被非常规化地描写,和表示行为动作的谓语搭配,可以有灵地施加动作和行动。例如"His navigational skills had deserted him."中,媒介概念网络中"desert"中的"丢弃"概念用于对象域"His navigational skills"的解释,媒介概念网络与对象域产生互动,使对象域中的可能性得到实现,使认知主体在对象域中发现更多的特征。如下:
1.Astonishment deprived me of my power of speech.
2.His story convinced no one.
3.The truth shall set you free.
此外,还有一类抽象名词变现为名词化的形式,Halliday(1994)提出名词化是创建语法隐喻的唯一最强大的方式。书面语体中大量动词和形容词都名词化,就导致了大量无灵主语句的产生(何明珠,2003)。在例句1中,对象域不是一个客体,而是一个事件,指"看见这条河流"这个概念化的事件,媒体域"remind"概念网络包括"使动性"特征,用于对对象域进行非常规化的解释,使之具有"使动性"。在这里,对象域不是局限于一个客体,而可以是各种概念化了的事件,在句法的表现形式为名词性词组。
1.The sight of the river reminded me of my hometown.
2.The presence of mind even at this moment surprised me.
3.The absence of clouds can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heat transfer.
三、结语
英语无灵主语句,作为一种非常规化的语言现象,大量出现在实际使用当中,使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类认知和范畴化特征对英语无灵主语句进行分类,进一步揭示英语无灵主语句的隐喻特征,每一类别按照英德克亚的隐喻投射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一定的语料。从而展示了人类认知特点和语言使用的一致性,英语使用族群认识事物和联系事物的特征,进一步扩展了隐喻投射机制的解释范围。
参考文献:
[1]何明珠. 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理解与翻译[J].外语教学, 2003(9):51-55.
[2]何明珠. 英语无灵主语句的认知突显分析 [J]. 外语教学, 2009b(5):37-39.
[3]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4]Indurkhya, B., Metaphor and Cognition: An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Dordrecht: KluwerAcademi Publishers, 1992.
[5]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Stanford/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