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新思潮的出现,是与西方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教育改革的浪潮以及对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批判紧密相连的,对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试图超越西方实证主义教育研究的传统,是对西方传统教育管理科学的假设做出的挑战。 【论文关键词】教育管理;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 一、西方教育管理新思潮兴起的背景 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新思潮的出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可以说是与西方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教育改革的浪潮以及对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挑战紧密相连的。 首先,西方教育管理新思潮的兴起是与西方社会"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不确定性相连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应的文化理论来解释"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并提出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主张,以使个人能够在变化着的社会中表达和建构自己的生活。 随着西方社会从"工业经济"到"服务型经济"的重构,其社会阶层的结构也被重构。随着工作性质的变化,控制和协调工作过程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不能依赖"机械的纪律"和科层的规章来维持。要有效地执行"知识性"的工作,每一个人都要思考驱动工作过程的目的,并使之概念化。过去,人们把维持控制的策略作为管理中的脑力劳动,是与任务的执行相分离的,而在后工业社会的工作环境中,这种管理方法就不再有效。同样,科层控制的策略也只适合于那些稳定的、例行化的、指令性的组织决策情境,其理论前提是人们会"根据规则而工作"。 后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征是不稳定性,从事知识工作的组织通常也不进行程序化决策。所以,组织和管理的策略开始强调''共同远景"(sharedvision)、参与决策、现场管理(site-basedmanagement)和质量集团(qualitycircles)等概念,它们都把劳动者参与工作过程的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希望其成员具有"高级认知技能"。 其次,西方社会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在20世纪末也日益尖锐,要改革教育就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新思想开始日益活跃,各种新思潮分别提出了改革教育的不同主张。西方''民主"社会的公共教育一直是根据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专家系统分析和技术理性来管理的,但在20世纪末,这种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受到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社会教育改革的呼声、建议、讨论、争鸣、对话此起彼伏。以美国教育改革为例,形成了三大相互联系的、持续的教育改革浪潮,促动了教育管理新思潮的产生和发展。 其三,西方教育管理思潮的兴起还与对现代主义观念批判的大背景紧密相连。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19世纪末西方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现代化"成了世俗的救世主。现代主义信念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对自然的掌握、进步与变革、理性、效率和非个人沟通。现代主义组织的基本形式是科层组织,理性管理是社会和组织发展的首要机制。20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的原则和信仰开始衰退,教育管理的批判潮流也伴随着西方社会的文化批判运动而风起云涌。 现代主义是对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念表达,与技术--理性的对话是一致的,它使对传统权力结构进行连续的社会变革合法化;但现代主义也强调个人在行使技术--理性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这就造成了一种社会悖论:一方面,理性的个体会为自己的利益而竞争;另一方面,现存机构作为技术--理性的集体表达也会为自己的利益而竞争。因此,个体就被置于占统治地位的理性对话的传统形式中,以及由此派生的机构的结构中。 人们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形式在西方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把社会关系具体化,阻碍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合,加强了科学教条主义,强化了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压制了人类主体性的规范性要素和情感性要素,理性的个体就成了接受主流对话和由此派生的体制关系的人。 二、西方教育管理研究的几种主要新思潮 西方教育管理研究在上述背景中也激起了思想的火花,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观点,诸如主观主义、人文主义、批判理论、组织文化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乂以及新实用主乂(neopragmatism)等,它们虽然称谓不同,所拥有的观点也有交叉、重叠和冲突,但共同的特征都是反实证主义的,它们都可归于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范畴。以下所分析的几种思潮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通过它们可以对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新思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思潮 西方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思潮是正在形成中的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主要理论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来源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辨证思想,直接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相连,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Horkheimer,Max)、马尔库塞(Marcuse,H.)、阿多诺(Adorno,TheorW.)、哈贝马斯(HaKermas,J.)等。 批判理论对科学主义无视个体人性的现代理性提出了批判,把社会的民主化和人性的解放看作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目的,试图重新塑造学校教育管理的主流观点。批判理论所关注的问题是:当前的权力结构、课程结构和教学结构是为谁的利益服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和政治联盟的关系是什么?批判理论的方法论主要是辨证法,希望通过逻辑分析和争鸣来提高人们关于其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觉醒程度。在争鸣的过程中,批判理论依赖于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和生成,希望指出现存社会状况的矛盾和冲突。 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家,特别是那些受到哈贝马斯早期作品(1972)影响的批判理论家,诸如佛斯特(Foster,William)、贝茨(Bates,R.J.)等,把科学与实证主义划等号,认为实证主义的教育管理理论只重视教育管理的技术方面,无视多元性、种族和民族问题、社会阶层问题等。他们呼吁管理理论应该拥有更广泛的知识来源,应该承认"父往的知识"(communicativeknowledge)和"解放的知识"(emancipatoryknowledge)在人类事务中的现实意义,提出教育管理的知识基础要更多地强调对教育现实的批判、道德与价值观、授权和教育变革,让那些无权的人参与到教育问题的讨论和争鸣中,让教育管理的实践人员具有批判的眼光,以分析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2.教育管理的组织文化理论思潮 组织文化理论不是一个哲学认识论派别,根据恩利希(English,FenwickW.)教授的分类,它隶属于结构主义的"范式"⑴它虽然不像批判理论那样对教育管理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提出尖锐的批判,但它所追求的研究目标明显具有后实证主义的倾向,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彼得斯(PetersTom)和沃特曼(WatermanRobert)在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及迪尔(Deal,T.E.)和肯尼迪(KennedyA.A.)在1982年出版的《公司文化》。 组织文化理论家已经不受科学知识的思想限制,他们对研究方法更加宽容,关心意识形态和组织符号体系之间的关系,认为组织成员的行为活动是意识的意义形成的具体表示,组织的话语系统表达重构着组织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构。组织文化理论也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假设提出了反论,但组织文化理论家通常回避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批判,采取了社会科学的、不同通约的主观记事方法,并极力维护其与自然科学明显不同的研究特征,他们对组织仪式、象征性的组织符号、世俗精神、隐喻、口号、神话、故事、标识语等组织管理的微观方面给予了较多关注。 组织文化理论家迪尔已经把《公司文化》的理论观点系统运用于教育管理,发表了一些关于学校组织文化的论著。迪尔与格林菲尔德的观点具有一致性,他们把社会现实主要看作是人们对现实表象的建构、其他人对这些表象的解释以及人们如何解释其他人的解释(双向的诠释)。正如格林菲尔德所明确预示的:在这种''人类虚构"的观点中,行为科学的工具就没有任何地位。B2C主观记事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教育组织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 3.教育管理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个新兴观点,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现在还很难界定它的实际涵义及其所包容的理论分支,在一定意义上,后结构主义、建构主义也可算作后现代主义的分支。后现代主义理论拒绝接受客观现实可以通过科学来认识的观点,而喜欢采用广泛接受的故事理论之中的,同样的观察可以用来证明许多不同的理论,所以要准确的判定观察证实了什么就成了问题。理论的先入为主还会影响到反证,因为理论本身是否存在问题以及是否存在反证的经验证据,都不再明确;因为理论推理关系的复杂性,要根据任何假设建立一种直接的经验性案例,都具有不确定性。格林菲尔德认为,理论和观察的模糊性会阻碍人们建立一种像自然科学一样具有客观性的、可操作的观念。 格林菲尔德还接受了马克斯o韦伯关于主观性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的观点,认为社会现实是由意义、解释、意图和理解构成的,不存在任何没有理论的测量程序,价值观是人类主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框架一样重要,它们都有助于有意义的行动和关系。[3]格林菲尔德关于多元现实、人们世界观的差别以及教育管理''范式"的观点,导致西方教育管理界在20世纪70年代后对实证主义方法论问题的争论,成为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热点问题。 格林菲尔德在开创西方教育管理领域"理论多元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直接指出了教育管理理论运动中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错误,而且对西方实证主义教育管理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批评。格林菲尔德批评道:教育管理的"理论运动"首先在解释个体和组织变量的研究结果方面主要是无效的;其次是不能准确地预测组织的反应,并把具体分散的行为与控制变量联系起来;三是缺乏人文科学的课程,它对管理实践的影响是非人性化的。 或"宏大叙述"(grandnarratives)来建构现实。后现霍金森(HodgkinsonChristopher)也持有类似代主义认为,叙述可以让群体分享他们的经历,并且强化现存的权力结构。叙述是系统表达现实的概念媒介,可以对竞争性现实提供不同的解释,并有助于对现实产生影响。 托马斯o格林菲尔德教授是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旗手之一,自1974年他在英国召开的"国际互访方案"(IIP)会议的致词以来,一直对实证主义的理论假设提出置疑,率先把后现代主义的观念运用到教育管理理论中。通过阅读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的著作,格林菲尔德认识到实证主义假设的错误在于:它所提倡的观察是内置于一定的后现代主义观点,他主要对实证主义的"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拒绝实体的伦理性断言"的假设提出了争议。霍金森首先承认事实与价值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认为科学是关于事实的,而不是关于价值的。但与通常的推断相反,霍金森提出管理与价值判断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把管理变成科学,管理不是科学,它是道德艺术、是一种人文主义。霍金森认为管理是关于行动的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永恒的,而是一种对话、一种解释,它是对组织现实进行解释的艺术。[4] 4.教育管理的女性主义思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