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高等教育是教育的较高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心在高等教育。 (三)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教服务社会的根本保证 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产物,也必将以特有的方式尽其所能地回馈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服务社会的内容和方式也日益丰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作为“人才库”的大学,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输送高质量人才,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作为“思想库”的大学,“求真”“求善”的科学精神和价值理念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社会起到辐射和浸润作用;作为“知识库”的大学,既是知识的“保护神”又是知识的“创造者”,能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作为“智力库”的大学,所具有的智力资源、科技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咨询、参谋和支撑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成为沟通知识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桥梁,发挥了其他社会组织难以比拟的关键性作用。 高等教育在直接服务社会的探索和实践中,尤其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已成功地创造了教学、科研与生产一体化的新的办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教育、科技、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问题。出现以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英国的“剑桥工业园”等以大学为依托创办的高科技工业园区、科学园区的成功范例,并成为国家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引起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形成世界性潮流。 这些高科技工业园区、科学园区均以人才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为依托,聚集了优质的智力资源,与产业部门联姻,既出人才、又出技术、产品,大大地缩短了高新技术从科学到生产的过程,加速了高新技术的生产和应用,形成了双赢的良性循环。其表象是知识、科学和技术,表象的背后则是由大批创新人才构成的“智力群”在发挥作用。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最本质的价值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确地见出:直面时代问题,助力社会前行。大学别无选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才能永葆大学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龚放.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把握自我——兼论我国大学职能的延伸[J].高等教育研究,1990,(1). [2]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林荣芹,黄德峰.从“洪堡”到“硅谷”——高教与科技革命的回顾[J].科技导报,1993,(9). [4]孙清云.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N].光明日报,2012-10-14.[5]任燕红.人才培养:大学的主体功能[N].光明日报,2012-04-09. [6]闵维方.大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N].光明日报,1998-07-08.[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6-06/2326040.shtml.[8]都本伟.营造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0,(2). 【责任编辑:李养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