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语文教学的本真必须是写好中国字、读好汉语书、作好心得文,从而用“现实的传统”去修正那些“浮华的现实”。 一“识字”为先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当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轰动全国,这体现了国家对汉字的重视,透露出国人对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汉字,以笔画线条的苍劲或柔美、飘逸或顿挫而为“艺术”;以结构组合的多变寓意、历史的革新演变而成“文化”。小小方块字,凝结千年事。我们怎可小觑! 作为一种工具,汉字为孩子架起了一座走入社会、学会交流、求知学习的桥梁。所以,小学语文必须把识字教学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识字、写字技法的形成,良好的识写字习惯的培养都需要一步步扎实完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当前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趋势。 二“诵读”为本 语文课堂必须做到“以读为本”,方能回归本质。叶圣陶先生说过:“看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顿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没有“读”的课堂哪来智慧火花的碰撞?哪来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来妙趣横生的想象? 诵读,不仅增强了理解,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积累量。国学大师高怀瑾先生曾感叹地说:“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们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我国古代的教育就是要求学子大量诵读唐诗、宋词、诗经、三字经等经典文学著作,所以,诗词文人们能够触景生情,即兴作诗,这都是大量诵读而自然产生的语感和所积累文字的信手拈来。 三提倡“涵泳” 语文学习还要继承和发扬“涵泳”的传统经验。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显然,品悟阅读、潜心涵泳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负荆请罪”研读指导过程为例,谈谈“涵泳”在语文课内外阅读指导中的应用。 1.课文“涵泳” 第一,问题引路,诱导涵泳。开课伊始,通过学生对“负荆请罪”等词语的理解后,引出问题:廉颇向谁负荆请罪?为什么请罪?蔺相如会不会原谅他?……一连串的问题勾起了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这种欲望迫使他们很快投入到认真的研读思考和分组讨论之中。 第二,设下悬念,深入涵泳。根据上面设置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对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请罪”,学生多数回答为“廉颇羞辱了蔺相如,所以要赔礼道歉”。为了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彻底把握文章主旨,我设下悬念:从廉颇多次羞辱蔺相如来看,他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给人道歉呢?哦,难道是因为蔺相如告到赵王那里去了,是被逼无奈?还是他故意做给别人看呢?……一连串的悬念抛出,课堂上先是炸了锅,同学们先是你一言我一语,然后安静下来,有的咬着笔,有的皱着眉,有的自言自语,无一不在认真地研读课文,专注思考。很快,他们有了自己的见解,从而总结出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的胸襟,廉颇知错就改、光明磊落的大丈夫性情。 2.课外读物“涵泳”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是,往往小学生想读书,却苦于不知道读什么书,怎么读。此时,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小学生课内外融合式阅读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仍以“负荆请罪”为例,课内品悟研读时,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知道了《史记》,初步了解了司马迁和战国时期的有关历史。于是推荐给学生书目:青少年版《史记》、《司马迁传》、《战国策》等。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分别指导他们以做批注、写心得、摘抄最有感触的句子等方式完成“书海涵泳”,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书中人物性格对对碰、我心中的那个“他”、人物故事研讨等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沉进去而不能自拔。 读有目的,学有方法,课内外结合。故,品悟深入透彻。 四读写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代诗圣杜甫告诉我们:没有丰富的阅读量,就不会有丰富的积累,没有大量的积累,怎可文思如泉,下笔成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叶圣陶老先生清晰地指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把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的现实,也为解决当下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找到了突破口。 可见,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正在经历着暴风雨的洗礼,在疾风骤雨中不断前行,新课改与新课标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经历着民族与世界的撞击,语文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但应明确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历经历史考验而沉淀下来的基本学习规律不会过时,铭记识字为先,诵读为本,提倡涵咏,读写结合等传统教学手段。这是语文的命“根”,只有让他们在语文教学中返璞归真、扎实发展,才能传承语文教学经验,语文教改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体现语文的“本真”。 〔责任编辑:范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