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师指导作用的体现 所谓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用教学组织。任何一个教师对所承担的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都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怎样教。实现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现有的教学条件、学生情况,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实现内容和方法这两个部分的和谐与统一[5]。如果教学设计中确定采用学生自主专题学习的方式,首先教师就要考虑哪些内容在课堂上转化为案例素材,哪些内容要学生在课下学,哪些是知识的讲授,哪些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6]。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不同类环境问题中涉及的各关键主导因素。布置自主学习作业前,根据课程教学进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分工完成。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教师应注重学生提交成果的客观评价,指出每一份报告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对认真完成或具有创新观点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加一定的平时成绩分,在班级形成一种竞争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优秀学生可指导其阅读国外教材和参加科研项目,参与研究生课程,既满足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深入了解的愿望,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英文阅读能力和文献归纳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的有力支撑 大学的研究,常常被说成“科研”,即科学研究活动。而所谓“科研”,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探究某个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做课题、写文章。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对研究的狭义理解,或狭义上的研究。除了“科研”,研究素养、对相关问题的探索、科研项目的申报,不仅属于研究的范畴,而且意义重大。从这样一个更加广泛的角度理解的研究,即广义的研究。研究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构成要素。把教学当作学术来研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问题驱动型的教学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有其课程学时短、学生需求多样的限制,在组织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思考教学内容和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而不仅仅老师讲一讲、学生听一听、考试背一背,很多知识点没理解、没印象,更不要说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结合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发挥作用。在环境科学课程中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教师就得需要每次上课都要搜集海量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重组、提炼,不断思考问题的构建、对问题的探究、研究成果的表达,这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课堂教学需要有科学研究的支持,课程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研究与教学,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环境科学课堂教学的三大任务即促成学生生态环保的知识养成、能力养成、素质养成的实现,离不开研究工作的支持。要把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传播给学生;把研究的方法引入课堂,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把研究的思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养成探索精神。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自主性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教师才有“自己的教学”。 综上所述,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与社会生态环保的总体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校能否培育出大批具有科学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才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环境科学课程拥有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从我国目前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方面看,教师很难生动有趣地讲解好某一理论知识。大学的教学,应该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或者说,应该努力实现教学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必须建立在全面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品质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涉及到4个层次:传授准确的知识,解析知识后面的逻辑,揭示包含于知识和逻辑中的智慧,体现于知识、逻辑和智慧中的学科之美。在非环境专业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完成专题学习,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求高。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生态教育的能力,把生态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8-31. [2]于冰.和谐社会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25-28. [3]马燕,李志萍.论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与生态环保意识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82-83. [4]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53-155. [5]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75-79. [6]徐颂.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2007,27(7):7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