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学教育现已走进基础教育,对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及良好的行为习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实践教学的经验出发,分别提出了激发兴趣、结合校园文化教学以及传承创新教学三种重要方式。 【关键词】国学 兴趣 传承 更新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的年悠久历史,而国学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的称呼始之清末。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无不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教授表示,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博大精深享誉全球,“一个孩子从小坚持学习国学经典,长大后必然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坚实的人生根基和原动力”。那么如何让国学走进课堂,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子传播国学文化,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1兴趣的激发对学习至关重要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 兴趣作为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前提,它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着迷般地探索新奇,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实践,可以使学生大胆睿智地质疑解惑,可以使学生掌握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 在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代聪明孩童的故事,并在班级展开讲故事的活动。很快,学生就找到了谢道韫 “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故事;文彦博灌水浮球的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在故事的启发下,学生们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孩子们在讲故事的同时还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结合校园文化 将国学潜移默化 2.1让国学进入班级文化建设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于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时刻留意将国学融入每一个细节。在组织学生选择班风和学风的口号,制定班级公约时,尽量要求学生仿照《三字经》、《弟子规》的风格进行制定;在美化布置教室时增添“图书角”鼓励孩子们多阅读有关国学的书籍,孩子们给“图书角”还取了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书香”并用毛笔书写张贴。在图书角的两边还配了4幅国画“梅”“兰”“竹”“菊”。将班级美化得古香古色。 2.2让国学诵读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古语有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书香校园”的特色内涵和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需要,学校特别制定了国学诵读时间,并针对不同的年级段分发了不同的国学内容。孩子们在通过反复流利朗读,不但能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奇妙地感悟文字背后的很多“韵质”。当诵读成为习惯时我在教学中就可以加以运用了。在四单元口语交际时,涉及孝顺话题,我问同学们有什么感悟?有一位同学竟然站起来带领全班背诵《游子吟》。从此以后只要涉及国学诵读我都尽量将课文与国学联系起来,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空间。孩子们也乐此不疲。 3既传承,也更新;既要学,更在用 国学文化要“古为今用”,国学教育要与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想结合。“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责任,国学教育就是要把道德修身的理念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作为班主任老师就更要使用有限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适当有效拓展。 比如,教学《桃花心木》时,让学生对 “逆境出人才”这一观点的认识,我补充了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他们诵读和理解。并结合孩子们身边的事件进行挫折教育。又如我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引导了学生探索战国时期七国争雄的时代。并积累了“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的成语。并结合班级具体事件进行“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班风建设,对孩子们进行教育。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塑型、矫行”。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我相信通过努力必然可以找到一条到达心灵的国学渠道,让国学之花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绽开。 【参考文献】 [1]上饶县龙翔书院小学部 《融入文化内涵 践行国学教育》2010.3.6 [2]魏容萍《将国学引入语文课堂》20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