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新常态经济下流通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时间:2015-01-08 10:42 点击:
内容摘要: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状态,流通产业也必然要进入新常态之中。本文在分析了流通产业在进入新常态经济轨道发展的四个阶段后,重点阐述了流通产业的六点新优势,以作为在新常态发展下的突破口,加快我国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
  内容摘要: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状态,流通产业也必然要进入新常态之中。本文在分析了流通产业在进入新常态经济轨道发展的四个阶段后,重点阐述了流通产业的六点新优势,以作为在新常态发展下的突破口,加快我国流通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流通产业全面深化改革,在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随着流通新常态的到来,本文重点关注了我国流通企业政策的六方面诉求,以期在政策研究方面加大关注度,为我国流通产业在新常态经济下的发展开好局。

  关键词:流通产业 新常态 发展趋势 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已进入换挡期,国内经济同时又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改革开放36年来,已全面进入深水区和改革攻坚期,因此,换挡期、阵痛期以及攻坚期,三期叠加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常态”思维随之提出,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新常态”思维要求以我国当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新常态”相适应,在战略上保持一种平常心态。

  流通产业已进入新常态经济轨道发展

  生产性服务行业当中最为重要的是流通产业,在近年来的国民经济中,流通产业的产业地位正在逐渐提升,并且受到了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发展,为了同新时期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根本要求相适应,我国的流通产业也在逐渐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流通产业已进入温和增长的新常态。从流通产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流通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得缓慢,基本维持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上,已经告别了曾经高达20%以上的快速增长时期,而处于比较温和的新常态增长阶段。何黎明(2014)指出,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中,我国流通产业的增加值和总额的增长速度将维持温和的新常态增长状态。同时,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比例中,流通产业所占比重一直以来都维持在16%左右,其支柱地位相对比较稳定。而我国流通产业进入温和新常态增长阶段之后,长期以来掩藏在高速增长下的诸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迫使流通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流通产业整合创新的转型升级新常态。进行整合与创新是当代我国流通产业区别于传统仓储行业和运输行业的主要特征,这也是流通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在。流通产业中的领先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如联盟合作、兼并重组以及流程再造等,不断将流通整合的潜力挖掘出来,同时还在加快平台、信息、组织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整合创新,将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出来,使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现阶段,创新驱动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流动产业的重要支撑,流通产业中的领先企业通过各种创新方式,如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在战略竞争方面打造出了新优势。因此,不断的整合创新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流通产业未来发展的新常态。

  第三,物流基础网络的建设已成为新常态。根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相关规划,预计到2016年,我国综合交通的总里程数将会达到500万公里。2014年以来,国务院提出要加快铁路建设的步伐、深化铁路融资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并推出了9000亿元的投资计划,使我国铁路建设逐渐进入了集中释放时期。在未来的“十三五”发展中,我国将基本完成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结构也将逐步得到均衡,同时创造了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从未来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物流基础网络初步形成之后,将逐渐消除对流通产业的制约作用,必然形成以物流基础网络为依托的新常态。

  第四,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转变为内需的新常态。“十二五”以来,凡是与内需有关联的社会流通需求,均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中,我国的居民物流和单位物流总额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进口货物物流和工业品物流的总额增长速度,而且同比增长了33.5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各类流通细分市场也一直维持了高速增长的新态势,因此,在未来的“十三五”规划中,网络购物必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尤其是移动购物,在这种高速发展的影响之下,势必会对我国流通产业的服务规模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流通产业进入新常态经济的优势分析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