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市场经济是一种客观的运行机制。它本身是靠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来自发调节资源的流动和配置的。所以它本身不能识别参与主体参与竞争的起点公平性,也不能识别参与主体参与竞争的过程公平性。因此一旦参与主体参与市场交易过程,那么市场机制就会近似机械地按照其内在程序自发地完成运行。换言之,如果不能保证参与主体竞争的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那么市场经济也只好按照既定程序客观地将这种"不公平"继续下去,其结果就是更加不公平。 (二)各种非市场的力量和因素才是贫富分化的真正原因 如果上述推导没有错误,那么作为调节工具的市场经济确实不应该为贫富分化承担责任,也应该被宣告"无罪"。基于此,为市场经济辩护的学者们认为市场经济以外的各种力量和因素才是"罪魁祸首"。 首先是各种政府干预,扭曲了市场机制运作的过程和结果。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就认为,"中国30多年的市场经济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如果我们坚定了对市场的信心,不断推进改革,完善市场,中国的未来会非常好。如果我们失去对市场的信念,制造越来越多的政府干预,中国的未来就面临曲折和危险"[1]。其次是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认为,"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系列其他制度的支撑,没有这种支撑,市场经济就会陷入混乱和腐败之中"[1]。在他看来,当前我国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缺少完善的法制造成的。事实也证明,正是由于缺少完善的法制,所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非法致富现象。而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教授则认为,"导致最终贫富差距的因素就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以及基于税收的转移支付能力"[2]。也就是说,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再分配制度不够健全。在他看来,市场经济在解决效率问题的同时,必然会伴随产生初始收入的贫富分化问题,而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解决初始收入的贫富分化问题。但是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影响和调节再分配,从而避免贫富悬殊。 除了以上两方面,腐败和垄断也曾一度被为市场经济辩护的学者们指责为贫富分化的"罪魁祸首"。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曾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安讲坛"(2006)上指出,贫富分化背后的因素,一是腐败,二是垄断。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吴教授此言别有用心,但就一些数据来看,确实触目惊心。据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撰写的《当前社会各阶层经济状况》(2004)指出,500万拥有千万元以上财富的人,基本来自三方面,其中党政军高干子女、亲属,占90%以上;二是依靠港澳或国外亲属资助者,约占5.5%;三是自身经营有方又遇到良好机遇者,仅占大约4.5%。因此腐败在中国的确造就了一批隐形富有阶层。至于垄断,我国垄断行业一般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掌控,而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垄断经营获得高额利润,这些高额利润除了会部分上缴国家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外,还有一部分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垄断行业及其依附部门的口袋。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中国移动(微博)通信集团公司2011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显示,2005年至2011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河北有限公司等24家单位通过应付福利费科目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3.96亿元。 二、市场经济是有罪的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以至于很多学者都对市场抱有极大信心。但是在对市场经济推崇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学者却对市场经济抱有另一种看法。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正是贫富分化的"元凶",因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前提的,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意味着作为前提条件的私有制需要被尽可能地满足。实践表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私有制正在抢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其直接后果就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一)市场经济是贫富分化的根本所在
1.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