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煌提出的"生态和现代农业的融合"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要对自然进行改造。但一些不合理改造,会对自身生存环境造成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如今气候变暖,酸雨肆虐,水体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扩展,物种加速灭绝。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也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威胁,这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已多次指示,"一定要保护好敦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敦煌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跨越、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发展抓项目,大力推进资源与新型工业融合,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主城与两翼城镇融合,生态与现代农业融合,努力把敦煌打造成为宜游宜业宜居的国际旅游名城、飞天艺术之都、风光能源基地、葡萄瓜果之乡和次区域中心城市。" 二、为什么要提出生态和现代农业融合 1.敦煌生存环境的需要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漠腹地,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只占总面积的4.5%。敦煌因四周被沙漠包围,故有"沙漠绿洲"之称。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成片的绿洲,形成敦煌独特的自然风貌。敦煌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但是敦煌是严重这缺水地区。敦煌地区是极度干旱地区,年平均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2倍,在只有39.9毫米降雨量的地区却存在2486毫米的蒸发量。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弥补地表水的不足,只能采取抽取地下水。现在已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每年存在超采地下水4925万立方米。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敦煌地区地下的水位正在以每年0.24左右的速度急剧下降。自从1975年以来,此地区地下水位已下降10米多。 由于此地区水位持续下降,致使地表水出现断流。最后导致敦煌地区出现草场退化、湿地萎缩、植被枯死等现象。敦煌地区逐渐出现沙漠化,这是因为"绿色屏障"湿地正在逐渐退化。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敦煌提出生态与现代农业融合,是实现敦煌农民全面小康的必要条件。 农业自然再生产存在周期长、受季节性、区域性限制,对自然环境要素依赖强,受到环境要素多变的影响大,农产品的质量、产量的易大起大落,所以,农业又被称为弱质性产业,其生产循环过程不仅需要外部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更需要有助于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的自然生长环境。 环境污染不仅使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不断加剧,而且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农业再生产,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目前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已成为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保护环境,发展生产,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3.农业生态安全的需要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各种干扰因素反应比较敏感,生态环境十分的脆弱。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程度进行定量地评价。在调查和分析形成当前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变化基础上,提出敦煌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对策。这对指导敦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三、如何实施生态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注重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1.1培养技能 农民教育水品低是导致其增收难的一个很大的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提升个人素质,进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大批的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引领发展,带头致富。 1.2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及市民的环保意识 要改变并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就必须要提高村民的认识,加强治理,强化监管。特别是通过宣传,让农民认识到节约用水对敦煌的重要性,树立起农民的节水意识。 通过培训技能,提高环保意识、引导农民走入市场等一些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只有把农民的素质提高了,讲生态和农业的融合才有坚实的基础。 2.结合市情、乡情,促使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转换 2.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敦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的思路,合理调整一、二、三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耗水、高效益产业。 2.2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在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循环经济对于处理好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只要合理循环的利用物质和能量,就能解决燃料、肥料和饲料的矛盾,就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 2.3大力推广运用节水新技术 水是农业的命脉所在,在敦煌发展农业,水的问题解决不好,什么都无从谈起。所以要用节水、高效、特色来发展农业,在农业发展中要大力推广日光温室、膜下滴灌、管灌、喷灌等农业节水新技术,加快农作物从大水漫灌向精准节水灌溉转变,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通过节水、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并形成产业规模效应。通过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培育形成农业产业的品牌产品、拳头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到既节水还要增效。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像"引哈济党"等重大生态项目的实施,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 2.4充分运用农业科学技术 通过科学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使科技变成农民的"明白纸",从而引导农民自觉用科学的方式种田。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用工业的思维去抓农业",以推进农业与工业一体化、城市乡村一体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技兴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注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使科技成果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变成农民手中一沓一沓的人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