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当编辑不仅仅关心个人的生存状态,而是更多地把自己归属于所在的社会共同体中,并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合作与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时,在职业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更强烈,其职业价值感和职业幸福感更高。 当下,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价值感现状不尽人意。我国出版行业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强化,高校学报也呈现出争创学术品牌的发展态势,很多高校将本校学报视作展示学校学术特点和学术水平的名片和窗口,将打造高品质、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设立为学报发展目标,如跻身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和成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等。然而,整体上,高校学报学术声望并未形成与高校发展规模相匹配的优势,学报编辑职业化建设现状与高校学报的发展要求并不相适应。高校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科建设的价值为主导和支配的,对于学报的认同价值普遍较低,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水平往往是通过其专业的学术水平来展示,编辑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体现。比如,学报编辑的职称评定实际以研究论文数量论高低,编辑职业贡献认可度不高;在人事管理上,学报编辑岗往往被划归为教辅岗位,学报编辑既有着因老师发论文有求于编辑而产生的优越感,又有着为人作嫁衣的教辅地位的纠结与困惑[7];在职称聘任上,也缺乏政策惠及。学报编辑的工作价值被忽略,编辑热衷于学科学术评价中寻求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成就感,失去了编辑的职业方向感和价值感。 高校学报编辑在高校中的发展困境与职业化发展不足有关。因此,要调整编辑的职业状态,提升其职业价值感和职业幸福感,鼓励和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 三、提升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价值感的几点思考 根据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鼓励和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让编辑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与学报的发展和社会贡献更好地结合,调整职业生存状态,提高编辑的合作能力和奉献能力,增强编辑的职业价值感。 (一)强化编辑主体意识,明确职业归属 高校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化,有助于编辑明确职业归属,真正将自己归属于编辑的职业共同体中,找到编辑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意义,增强职业价值感。 在学术制度的支配下,知识成果的公共化除了知识的生产环节,还离不开知识的传播环节。如果说学者是知识的生产者,那么学术期刊编辑就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虽同以学术价值为追求目标,但在学术知识的生产链中却各有角色担当。学术期刊编辑司职学术知识成果的选择、评价与传播,正是在这一编辑职业活动中,人类优秀的知识成果才得以进入交流领域,实现知识成果的公共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编辑所创造的是学术成果的附加值,附加值中融入了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融入了编辑长期的学术专业知识和多重职业能力的积累,最终实现学术成果公共化。“编辑正是凭借自己的职业活动来表达对学术、对社会的关注与理解,来展现编辑的主体意识与职业价值的。”,“编辑就是通过内化了的专业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来表达对职业的社会角色及使命的承担,来展示专业主义精神……”[8]因此,高校期刊编辑应有不同于学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价值,明确这一点,编辑活动便会从编辑的主体的路径去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编辑的职业价值感就增强了。 (二)营造良好的编辑工作环境,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可在适当的社会环境下通过鼓励激发产生出来,并扩展成为合作与奉献的能力,同时影响个人选择和对自我动力的主观评价态度。[4]由此看来,营造良好的编辑工作环境,可以鼓励激发编辑的社会兴趣,解决职业活动中合作与贡献的矛盾问题。 1.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打造稳定发展平台。高校学报是编辑发展的职业平台,只有平台规划科学,目标定位准确,发展平稳,编辑才有施展职业才华的用武之地,才能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学报的发展乃至学术文化的发展中去。 2.高校学报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学报主管部门要重视学报的发展和编辑个人职业发展,制定并落实有利于学报长远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学报干部配备、人员建制编制、职称评聘、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加强建设。重视编辑职业成长,了解编辑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使编辑明晰自己在编辑职业中的发展前途,得到合作与奉献的积极动力。 3.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公正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考核和奖励应尽量考虑周到,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让编辑参与学报的规划建设,对于学报工作的重大决策和规定,多征求每个编辑的意见,让编辑有机会与组织团体更好地连接起来,增强编辑的团队归属感,从而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