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是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提倡自由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 关键词 人本主义 中学生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双方的交往行为不仅要受到交往情景的影响,而且会受到交往主体特点的影响。“一切 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最终目标。研究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作为教师在工作中的参考,而且更能体现学生在教 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价值观 1.1教育目标论 教育目标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最高需求,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自我实现,也就是发挥自身潜能,完善自身人格。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杰出代表罗杰斯从成长假设出发,把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按罗杰斯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能充分 发挥他所有的潜能;对社会和其他人具有建设性和信任感;理性、能适应社会变化、能够直视现实;对经验采取开放态度,富有创造性;接受变化,可以发现自己身 上新的东西;行为既要遵守规律又有独立性和自由感,不会被机械地加以预测和控制。 1.2以学生为中心论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 权威,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无论教师是对是错,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人本主义的观点与传统师生关系正好相反,在反对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中 心论。罗杰斯将自己在心理学中所应用的医治病人的各种方法加以变化,应用到教育中。他的思想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人,发自内 心地尊重学习者的各种权利,并且无条件地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为他所擅长的领域的人才。相信任何学习者都能通过努力而充分挖掘并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最终完 成自我实现。二是教师应该把学习者视为学校活动的主体,学生应作为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教师应该想尽办法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 的空间,促进学生发展并完成自我实现。 1.3师生关系论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也把师生关系作为自己教育理论的重 要部分。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教学时所采用的先进设备以及用的教材等,虽然可能对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起到一定的帮助,但是 并不能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手段。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友好融洽才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 系。教师不再同以往的课堂中一样,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想尽办法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而学习的具体内容则由学生自己决定。 2依据人本主义理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2.1树立新型教师观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已经不同于以往,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课堂教学活动也不能只以教师为中心。中学教师应该重视自 身在教育过程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善于从学生那里吸取长处,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中吸取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 2.2树立新型学生观 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 的真诚和奉献的工作态度,使学生认可和尊重自己的工作,从而配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的尊重首先表现在学习方面,虚心 向教师请教,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其次,学生还要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教师。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令所有人满意,尤其是目前教师的工作 量较大,一个人要兼顾几个班的教学任务。学生与教师之间,理解多一点,矛盾就少一点;信任多一点,对立就少一点。 2.3树立科学的师生关系观 根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首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对学生灌输知识,做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应该做学生学习的辅助 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应该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而在课堂上,要做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解 答,不能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这样的做法会打消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还应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正所谓“学高为师,身 正为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必须深刻领悟职业道德内涵,热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业中去。 更应该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社会平等的一员,尊重学生的各 项权利,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2,234,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