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预警包括两个结构:一是由经济上两极分化向伦理上两极分化演进的预警;二是抽象的个体性与僵硬的普遍性在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中分裂为两极的预警。
如前所述,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是现代文明的通病,但经济上两极分化演化为伦理上的两极分化,却是伦理型文化特有的现象。伦理上两极分化的生成,需要两大条件:经济上两极分化的伦理根源和伦理型文化的气质。伦理上的两极分化既是精神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的文化图景,在当今社会,其典型表现,是因诸社会群体之间伦理信任的缺失而形成的伦理上的分别由诸多群体构成的两大精神集团之间的伦理对峙。由于伦理上两极分化起源于经济上的两极分化,两极集团往往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经济或利益的两极集团,即在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或在现实社会变化中获得最大利益的诸群体是一极,在经济上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诸群体是另一极;第二,诸集团利益的获得,或诸集团之间财富的差异缺乏伦理合理性或合法性;第三,正因为如此,一极集团对另一极集团产生伦理信任危机,甚至偏见,从而以某种固化的模式进行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伦理评价--或依群体中个体的道德状况对群体进行整体伦理判断,或依对某个群体的整体伦理评价对该群体中的个体进行的伦理判断,盖然论和以偏概全是其基本特征,其话语形态诸如"无奸不商"、"无官不贪"等,由此形成伦理上的两极集团。伦理上的两极集团不能简单等同于伦理集团。伦理集团在概念上可能是伦理性的团体或以某种伦理机制建构的团体,也可能是伦理实体的现象形态,如家庭,社会组织等。伦理上的两极集团是因伦理危机尤其是伦理信任危机所产生的群体集,借用管理学的概念,它可能是伦理上的非正式组织,是因为一类群体对另一类群体共同的伦理评价及其所派生的伦理情感而形成的群体。黑格尔曾经将各种宗教称为"精神集团",伦理上的两极也是伦理上的两大精神集团。一般说来,伦理上两极中的任何一极在群体上都是复数的。由于伦理上两极分化的形成具有经济上两极分化的根源,所以,两极内部不仅具有伦理上的共同话语,也有经济上的共同诉求。一方面,伦理上的两极分化是伦理危机积累和积聚到相当程度的结果,它以某种强烈而偏激的社会伦理情绪的方式表现和表达出来,如对某一类群体近乎不容置辩和无条件的不信任,现代社会中的仇官、仇富现象,就是伦理上两极分化的结果。伦理性的两极分化在认识论上是某种具有社会性的伦理上的情绪直觉,或"伦理直觉"。另一方面,伦理上两极分化又可能是社会问题积累积聚到相当程度的强烈信号,其一旦形成,将造成一种强烈的伦理情绪,表现为一种伦理上的偏见或偏激,这种情绪不一定会形成伦理上的两极对峙,但却可能导致并且表现为经济上与伦理上的两极倒置,即在经济上甚至政治和文化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极,在伦理上可能处于弱势或劣势地位,居于被怀疑、批评和接受道德审判的位置。但是,由于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处于强势地位,于是伦理上的两极分化,就很可能演化为政治上的两极分化。当今社会生活中的诸恶性事件及其所谓"反社会"的定性与诠释,就是由伦理上两极分化向政治上两极分化蜕变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