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锦屏县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合理开发利用,并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了阐述,对其的发展效益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提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现状;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措施 目前,我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取得了阶段行的成果,其产业发展同时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使这项工作能够得到有序、健康的发展,我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并从四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做法。 一、基本概况 锦屏位于贵州东南部,东临湖南省靖州县、南接黎平县、西连剑河县、北抵天柱县,土地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辖7镇8乡207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锦屏居住侗、苗、汉等17个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4%、苗族占37.6%、汉族占12.5%。此外,还有水、布依、彝、壮、瑶、土家、仡佬、黎、白、回、满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祖祖辈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二、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如前所述,锦屏县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和民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主要有:一是以平秋、固本刺绣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二是以九寨民歌、裕河民歌以及隆里汉文化为主体的民间民俗和口传文化;三是以隆里舞龙、新化舞狮等为代表的民间娱乐文化;四是以民族节日、民间竞技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并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族民间活动为载体,挖掘、保护、弘扬民族歌舞服饰。1.以民族节日开展的歌会为契机,收集整理民族歌曲。主要有《九寨大歌》、《十二诗腔》、《大河腔》、《苗族古歌》、《大同腔》。2.挖掘、保护民族服饰。锦屏民族服饰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苗、侗服饰之中。3.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锦屏民间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其大小活动开展每年上百余次,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隆里龙灯会、新化水龙汉戏舞狮文化节、瑶白摆古节等文化节日。 (二)成立九寨侗族文化艺术学校,把民族文化引入课堂。为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侗族艺术人才,展示侗族民族风情,平秋中学成立九寨侗族文化艺术学校。开设民族舞蹈、民族服饰表演等课程,聘请具有一定资历的老师和代表性传承人任教。经过学习和培训,有的学生都已成为当地民族文艺的骨干。为抢救、保护和推广民族民间音乐,近年来,锦屏县把传统苗侗民歌引入学校,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三)做好隆里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隆里民间传统文化就类别而言,有戏曲文化、节日文化、刺绣编织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尤以戏曲文化闻名。为挖掘保护民间文化,当前已有针对性的对隆里民间技艺高超的艺人(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普查登记、对民间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活动开展进行拍照和录像,据普查登记传承人80余人,收集、整理民间资料5万多字,拍摄图片800余张,摄录资料10个小时。 (四)抓好锦屏文书的保护、抢救工作。锦屏县是侗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又是我国南方著名的人工林区,其林业有500多年辉煌历史,在中国乃至世界堪称独特和罕见。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林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山林权属买卖转让和佃山造林及山林管理的契约文书。为保护、抢救林业历史文化遗产,再现锦屏500多年林业发展辉煌历史,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县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契约征集研究办公室,收集研究锦屏民间林业契约。 三、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效益分析
近年来,锦屏县作出了“一高一快”(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规划内容为隆里古城开发保护,修建苗族、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保护苗族侗族民间文化,修建龙大道纪念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