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颠覆与抑制(3)

时间:2014-03-08 16:53 点击:
这时我们才明白作家的用意:罗撒香的变化象征着基督精神的复活。一个曾经只关心自己及其腹中所怀婴儿的少女,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之后,终于觉醒了,她的这种思维的变迁超越了她自我,得到了升华。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伟

  这时我们才明白作家的用意:罗撒香的变化象征着基督精神的复活。一个曾经只关心自己及其腹中所怀婴儿的少女,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之后,终于觉醒了,她的这种思维的变迁超越了她自我,得到了升华。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伟大母性生存、生命的象征,看到了人道主义的深层内涵,而这也正丰富、升华了《愤怒的葡萄》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价值。

  作者这样编排的目的很巧妙,他主张美国国内的矛盾不应付诸于政治的或革命的战斗精神而是基于美国传统和宗教传统以及人道主义信仰。作者一方面要为美国的劳苦大众写作,披露美国社会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另一方面,却有所顾虑,并不主张激进的自下而上的政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抑制这种革命的热情,去寻求美国社会所内在的传统和意识形态,不难看出,斯坦贝克在用美国的方式,在美国之内解决美国的问题。是在颠覆与抑制之间寻求平衡点。

  四、总结

  约德一家为追求心中美丽,富饶的“希望之乡”,跋山涉水来到了加利福尼亚,等待他们的却是压迫,饥饿和死亡。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雨水不停地下着,一滴一滴地侵蚀着他们绝望的心灵。他们仿佛感觉到死亡正离他们越来越近,心中的天堂变成了人间的炼狱,被颠覆的美国梦正一步一步地吞噬着他们。然而被罗撒香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垂死男子不正就是约德一家的象征,整个西进的俄克拉荷马州佃农的象征,甚至是挣扎在死亡线上千千万万的美国大众的象征。当以罗撒香那神秘的微笑结束整部小说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之美的崇尚与赞扬,让读者的心瞬间平静下来,真正地达到了颠覆与抑制的平衡美。

  [参考文献]

  [1]斯坦培克著;胡仲持译,愤怒的葡萄(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07.

  [2]JohnSteinbeck原著;刘红霞翻译,愤怒的葡萄(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3]郭平,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艾凡赫》中汪巴人物形象(J),文学教育,2010,09.

  [4]黄安平,段丽琴,人性的升华解析《愤怒的葡萄》中的人物形象(J),九江学院学报,2008,05.

  [5]温碧霞,《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8,10.

  [6]王玉明,折中的斯坦贝克:解读《愤怒的葡萄》(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5.

  [7]张进,论福柯解构史学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3,05.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