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58例新生儿黄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第一位为围产期因素( 121例,占 46.90%),第二位为感染因素( 82例,占31.78% ) ,第三位为母乳性黄疸( 36 例,占 13.95% ) 第四位为溶血等其他因素引起黄疸(共19例,占 7.36%)。结论 感染因素、围产期因素以及母乳性黄疸依次是位居前三的新生儿黄疸病的重要病因。加强围产期保健及分娩期监护,防止早产及低出生体重,预防出生窒息等产科因素及防止感染、鼓励和促进有效母乳喂养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重要举措;对于黄疸病例首先应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并尽早干预,积极寻找病因,给予积极的光疗,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病因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b)-0089-03 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就是新生儿黄疸,其病因复杂,有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之分,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应引起重视。该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地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5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资料,来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根据病因提出防治措施,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儿258例,男 132例,女126例;足月儿215例,过期产儿 11例,早产儿 32例;日龄≤2 d 34例,3~7 d158例,8~14 d 52例,>14 d14例。24 h内出现黄疸的 15 例( 5.81%) ,24 h~7 d出现黄疸的215例( 83.33%),7 d以后出现黄疸的 28 例(10.85) 。血清总胆红素值为263.5~425 μmol/L(280.5±51)μmol/L,血清总胆红素>340 μmol/L 30 例(11.63%)。 1.2 诊断评判标准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符合《儿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1]。诊断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会出现以下情况之一:①黄疸在出生后1 d之内出现;②已达到危险因素下及相应日龄的光疗干预标准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或血清胆红素值每小时>0.85 μmol/L,或每天上升>85 μmol/L;③有较长的黄疸持续时间,早产儿超过4周,足月儿超过2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 1.3 方法 入院后即查28项血分析、血糖、母婴血型、CRP、尿分析、大便常规、头颅彩超检查;次晨抽空腹静脉血,直接胆红素、血总胆红素、血清总蛋白、间接胆红素,以及白蛋白、球蛋白、ALT、LDH、AST、ALP采用全血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乙肝2对半、梅毒检测、肝胆脾肾彩超等;根据患者病情有选择性地进行TORCH、有无溶血、头颅CT等检查。根据辅助检查,结合孕母因素、新生儿生产史,包括羊水、胎盘、脐带、产程、窒息、生产方式、孕周等因素,查找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根据病因探究预防措施,评估高危因素,并及时干预,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库建立使用Epidata3.1软件,通过双录入法对数据进行采用;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