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88.5±8.3)g/L,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90.1±7.2)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治疗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14.5±10.3)g/L,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为(92.1±9.2)g/L。治疗组的血红高蛋白水平在经过治疗后,明显高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P<0.05)。 2.2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止血时间在12~21h,平均时间为(16.5±4.5)h;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在12~34h,平均时间为(23±11)h。治疗组患者止血时间明显少于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 2.3两组患者的不良发应比较 治疗组患者中,出现腹泻的有2例,有头晕症状的是1例,出现口干的有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观察组患者中,有恶心症状的3例,出现肠鸣音的2例,1例患者有腹痛现象,1例有口干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整体比较 治疗组患者中,显效35例,占70.00%;有效10例,占20.00%;无效5例,占10.00%;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1例,占22.00%;有效25例,占50.00%;无效14例,占28.00%;临床总有效率为72.00%。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见表1)。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中一种具有致命性的医疗急症,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胆道、十二指肠、胰腺和小肠上段等部分。该类疾病原因复杂,主要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的严重破裂、十二指肠的球部溃疡、各种炎症反应等,导致血管、器官粘膜受损而发生出血现象,症状较轻时表现为腹痛、腹泻、神疲乏力、心跳加快、头晕、出冷汗,症状较重时则出现呕血、黑便的现象。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变化快,出血量大,病情易恶化,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所以要进行及时有效地止血,抢救患者的生命[6]。 在第一时间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否则病情将会加重,就会出现机体组织的血液灌注减少,而且会出现细胞缺氧的现象,代谢产物蓄积、缺氧、代谢性的酸中毒等导致毛细血管的广泛受损、周围血管的扩张等现象发生,在腹腔以及周围组织瘀滞着大量的体液,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有效的血容量,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脑、肾等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发生不可逆转的休克现象,使患者出现死亡。因此要降低胃内部消化酶的活性,并促进凝血,最重要的就是要使患者胃内的PH值在6 以上。 上消化道出血治疗过程中最大的危险因素是胃酸。PH>4时,胃内的蛋白酶能使血凝块溶解;PH>5.4时,出现血小板凝集;PH>6时,血小板进一步凝集并且出现血凝块;PH>7.4时,血小板凝集最好。故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对止血是有利的,因此如何抑制胃酸分泌,稳定血凝块,促进损伤黏膜的修复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 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用药物。雷贝拉唑是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其解离常数值较高,胃黏膜壁细胞上H+-K+-ATP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抑制胃酸分泌,促使胃内PH值升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性降低,有效的促进了血小板聚集,并且稳定了血凝块,避免了在出血的发生。而且对老化的H+-K+-ATP酶亦有抑制作用,抑酸作用起效快、作用强、作用时间持久,显著降低胃粘膜酸暴露时间,而且雷贝拉唑的个体差异小[7]。 雷贝拉唑是一种具有抑制分泌作用的药物,是苯并咪唑的替代品,没有抗H2组胺和抗胆碱能的特性,它具有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是通过附着在胃壁细胞表面抑制H/K-ATP酶来完成的。这种酶系统是酸质子泵的一种,因此雷贝拉唑作为胃内的质子泵抑制剂阻滞胃酸的产生是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雷贝拉唑在用药后不久即可从血浆和胃粘膜中排出。 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特性:口服雷贝拉唑20mg后在1h内药物就会发生效果,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是在2~4h内,胃酸的基础量和由食物刺激产生的胃酸量第一次用雷贝拉唑23h后得到抑制,抑制率分别为69%和82%,作用时间可达48h,作用时间明显长于药代动力学中的半衰期(约1h)。抑制H/K-ATP酶是其主要机制。雷贝拉唑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可轻微增强,但在3d后可达稳定水平。即使在停药后,此稳定水平也可保持2~3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