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结果显示,与总出血率比较,剖宫产出血率为4.85%,x2值为4.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助产和自然分娩与总出血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剖宫产与阴道助产之间比较x2=0.11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与自然分娩之间比较x2=11.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道助产与自然分娩之间比较x2=2.5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有一定联系,自然分娩出血率更低。剖宫产出血显著增高。 表1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分娩方式 n 产后出血例数 出血率(%) x2 P 剖宫产 598 29 4.85 4.54 <0.05 阴道助产 121 5 4.13 0.173 >0.05 自然分娩 1137 22 1.93 3.25 >0.05 合计 1856 56 3.02 2.2 产后出血原因 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75.00%,其次是软产道裂伤占12.50%,胎盘因素包括胎盘部分残留、胎盘滞留和胎盘粘连等占8.92%,以及子宫破裂、凝血功能障碍各占1.79%。见表2。 表2 产后出血的原因 出血原因 n 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宫缩乏力 42 75.00 软产道裂伤 7 12.50 胎盘因素 5 8.92 子宫破裂 1 1.79 凝血功能障碍 1 1.79 合计 56 100.00 2.3 其他相关因素 产后出血的其他相关因素与流产史、胎儿体重有关。与分娩胎数无关。有流产史、产次2次以上及胎儿体重4000g以上者出血的可能性更大。见表3。 表3 产后出血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组别 n 出血例数 出血率(%) x2 P 流产史 有 743 34 4.58 10.28 <0.01 无 1113 22 1.98 产次 1次 1447 32 2.21 14.57 <0.01 2次以上 409 24 5.87 胎儿体重 ≥4000g 186 12 6.45 8.33 <0.01 <4000g 1670 44 2.63 分娩胎数 双胎 6 1 16.70 0.584 >0.05 单胎 1850 55 2.97 3 护理策略 3.1 正确处置 护理人员应该冷静、镇定,有条不紊,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进行心电监护[6]。 3.2 加强观察护理 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的护理,是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