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八年制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践及体会

时间:2015-04-02 12:53 点击:
摘要:科研创新能力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往,医学教育只重视临床技能培训,忽视科研能力培养。通过拓宽人文、理工科知识面,采取启发式教学,开设探索性实验,实行基础导师制,鼓励和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八年制学生的科
   摘要:科研创新能力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往,医学教育只重视临床技能培训,忽视科研能力培养。通过拓宽人文、理工科知识面,采取启发式教学,开设探索性实验,实行基础导师制,鼓励和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习负担和压力是影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外科研实践要求,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77-02
   八年制医学教育是参照国际高水平医学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十多年前才推出的一种长学制医学教育体制。无论是国家教育机构还是普通民众都把八年制医学教育看作是一种精英教育,生源优质,社会期望值很高。期刊网卫生部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应坚持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各试点高校根据这一原则,制定了很高的培养要求,普遍希望把八年制学生培养成有较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较强的临床医学实践能力;有较高的科研创新素质;有较强的交流、协作能力;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操守[1]。科研创新能力是区分高层次医师与普通医师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八年制医学生将来能否参与国际竞争,有什么样的发展潜力。因此,各试点院校都非常重视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开始实行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时间还很短,只有少数几届学生毕业,各地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估还在探索和实践之中,尚无统一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 
  本文结合我校有关八年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我国医学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不足,学科间缺乏交叉渗透。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综合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有助于开拓科研思路,生发新的创新点[2]。我国的医学生绝大多数是高中毕业后直接报考医学院校,大学期间专业设置偏窄,培养出的医学生知识面不宽,相关边沿学科知识匾乏,创造性不足。 
  2.缺乏科研实践培训。医学科研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科研思维能力、文献检索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运用能力等多个方面。我国医学教育一般只注重临床技能的培训,不注重科研思维和技能培训。实验课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大都只开展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几乎没有开展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学生课后也很少有跟教师接触,很少有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这些年,医学生实验课的时间和内容更是大为消减,实验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不少验证性实验也被取消。 
  二、我校对八年制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创新模式 
  1.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八年制学生。我校属于独立设置的医科大学,仅有与医学相关的学科,缺乏人文和理工学科。为了拓宽八年制学生理工基础学科的知识面,我校从计划招收八年制学生时就与国防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让学生在国防科技大学进行理工科学习二年[3]。这种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夯实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学生接受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化的管理和培训可以锤炼意志品德,提升心理素质。 
  2.实行小班授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我校八年制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采用小班授课,由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高级教师主讲。选用八年制或七年制专用教材,适当增加相关领域前沿研究动态的教学内容,增加专题讨论时间,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3.在实验课中增加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和时间。与五年制医学本科实验课时不断遭到压缩的情况不同,我校在八年制基础医学课程中适当增加了实验课课时,特别注意增加了探究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探究性、设计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鼓励和支持八年制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1.实行导师制。我校八年制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导师制。第一阶段由基础课教师担任基础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第二阶段由临床医学课教师担任导师,旨在帮助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提高临床实践和操作能力;第三阶段导师由临床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担任,负责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并指导完成学位论文。基础导师制是一种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基础导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国家和省级的在研课题。每名基础导师带2~3个学生,学生在医学基础学习阶段,参与基础导师的科研活动,由基础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和科学实验。要求每个八年制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必须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相应的学术论文。学生与导师之间要定期进行交流讨论,介绍学术进展,建议阅读书目,对学生遇到的实验问题及时进行辅导。此外,学校鼓励基础导师与临床导师合作,共同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基础导师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在文献查阅、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数据统计、论文写作及实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第二方面,学生在专业实验室的良好科研氛围中与导师、师兄、师姐朝夕相处、相互交流,可以丰富知识面,培养科研协作思想,激发创新思维,拓宽科研思路。第三方面,能使学生感受导师的学术风采,激发其对科研的兴趣,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大五以上的临床八年制学生中,有75%的学生写过学术论文,还有许多有学术论文等待发表,一些学生能够在核心期刊,以致国外著名刊物发表文章。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