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坑降水一直是基坑工程施工的一大问题,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来做好此项工作能有效地提高基坑施工的质量。本文以某建筑基坑施工工程为例,分析了该基坑施工的工程难点,介绍了该基坑土方开挖的方法,以“先撑后挖、分层对称”的方法进行施工,最后介绍了工程的降水和变形监测措施,为人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深基坑;高层建筑;深井降水;监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城市里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人们在向高处发展的同时,对高层建筑的地下空间开发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基坑降水施工技术的选用不合适,导致了许多基坑施工质量得不到提高,如何对基坑进行精心施工成为了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某基坑施工例子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1 工程难点 某工程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工程的难点有:①本工程四周邻路,施工场地小,基坑深,最深处达14m,土方开挖与运输难度较大,对环境的要求也较高。而且周围存在难以预测的地下管线,较易产生管线的渗漏;②土方开挖过程中,要对格构柱保护,以避免挖机对其产生碰撞,造成支撑受破坏,从而令基坑的整体失稳;③施工过程中要提高对降水井的保护力度,防止开挖过程中土方掩埋,影响其正常工作,同时考虑突降暴雨的应急方案,预防坍塌和泡坑;④基坑监测控制要求高,少许变形可能导致周围市政管线破裂和道路沉降,安全风险大。 2 土方开挖 2.1 开挖条件 (1)第1步开挖条件。基坑降水至第1道支撑梁底1m,基坑变形观测点布置完毕,测量放线就位。 (2)第2步土方开挖条件。基坑降水至第2道支撑梁底1m深,第1道支撑梁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3)第3步土方开挖条件。基坑降水至-13.70m以下1m深,第2道支撑梁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2.2 施工方法 (1)第1次土方挖土及第1道支撑施工。首先将场地进行平面划分,以基坑对称中心线为界,分为A、B 2个施工区,A区出土口位置位于西侧,B区出土口位置位于南侧如图1所示,第1次土方开挖只对支撑梁底以上土方进行开挖,基坑中间区域土方暂留,开挖深度约2.7m,开挖至第1道支撑底标高-3.3m后,进行第1道支撑结构的施工;按照“先角后边,对称均衡”的原则进行开挖。第一次土方开挖完成后,基坑中间标高仍与现场自然地坪标高相同如图2所示。 图1 基坑土方出土示意图 图2 第1次土方开挖剖面图 (2)第2次土方挖土及第2道支撑施工。第2次土方开挖在降水施工满足要求,及第1道支撑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医学论文对A区西侧的出土口、B区南侧的出土口冠梁进行土方回填保护,上铺钢板,采用进车装土,在南侧和西侧分别修筑8m宽出土坡道如图3所示。开挖深度约4.55m,采用分层、分段开挖方式,开挖至第2道支撑底标高-7.85m后,进行第2道支撑结构的施工如图4所示。 图3 基坑土方出土示意图 图4 第二次土方开挖剖面图 3 基坑降水 3.1 基坑降水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