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程基坑内布设23口降水井,降水井成孔直径为800mm,无砂混凝土井管,井管直径为500mm;降水井间距为18m~20m,单井降水面积控制在200m2~300m2,井位避开工程桩及基础梁。在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时,沿基坑边及基坑纵向间隔30m~40m做等粒径碎石盲沟,盲沟宽300mm,深400mm,与降水井相连形成降排水系统,盲沟随挖随填,确保排水系统畅通。边坡上设置集水箱,水经集水箱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基坑外布设6口13m深的观测井,在基坑预降水时观测基坑外水位变化情况,若基坑内降水影响基坑外水位,则需对止水帷幕的3轴搅拌桩渗漏进行修补。 3.2 降水井施工流程 准备工作→钻机进场→定位安装→开孔→下护口管→钻进→终孔后冲孔换浆→下井管→稀释泥浆→填砂→洗井→下泵试抽→合理安排排水管路及电缆电路→正式抽水→记录。 3.3 降水井运行 降水井施工完成后,深井下泵深度在沉淀管以上1m左右,抽水不间断。每口井抽水宜直接排出坑外,不宜井倒井抽水,可在基坑场地中间放置盛水铁斗,将从井内抽出的水存在铁斗内。 降水运行应与基坑开挖施工互相配合,在开挖前提前抽水。 4 基坑变形观测 4.1 水平位移观测 沿基坑周边、周边中部、阳角处布置监测点,采用电子全站仪直角坐标法监测,将观测基点布设在工地现场以外不受基坑位移影响的地方。土方开挖阶段每天观测2次,位移量超过5mm时,应加大监测频率。每天将观测值累加统计,经监测,累计总位移量为17.7mm,远小于设计的40mm总变形量。 4.2 沉降观测 在基坑外稳定区域设置3个基准点,采用水准仪对基坑周边的观测点进行监测。监测周期每天1次,并将观测接进行汇总分析。监测结果显示,基坑南侧路面沉降监测点累计沉降量最大,为23.6mm小于报警值。不间断监测结果显示,边坡处于稳定状记。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及的例子在基坑开挖时使用的方式能保证有效地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对周边的建筑物安全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采用的降水方法为基坑开挖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我们只有做好基坑开挖工作,提高基坑施工质量,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哲成,高层建筑深基坑降水施工技术的探讨[J].建筑安全,2010.08 [2] 曹蔓,刘刚.深井降水施工在某高层建筑深基坑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 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