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未来几年内,学校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的体育教学现象仍会延续多年,短期内不会得到明显改观。体育教师面对这样的状况会遇到很多体育教学困境,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学校现有场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因素进行创造性地探索。 【关键字】体育小场地教学困境探索 体育场地小是客观因素,要解决学校运场地小的问题需要多方的协调,需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时间的等待。在目前现状下,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是缓解场地小给体育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小场地带来的困境 学校运动场地狭小,难以满足体育教育教学要求。体育课又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需要足够的活动空间,而运动场地小会使学生活动空间不足,导致运动器材无处安置,给体育教学活动带来很大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有: 1.大活动运动项目教学内容受限制2.身体位移运动被约束3.班班之间教学活动遭干扰4.场地分配、调队轮换等教学组织增难度5.人多场地小教学安全缺保证6.练习密度、运动负荷小导致教学理念难实现。 要解决这些困境,那么利用小场地进行体育教学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必不可少的。 二、改变小场地困境的实践探索 面对小场地难以一下改善的前提下,需要对现有小场地困境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革班级授课制度 按现有行政班难以改变困境,可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编制,按照学生运动兴趣重新分成专项班上课。把若干个行政教学班的学生分成篮球、排球、乒乓球、艺术体操、田径等多于行政班数的专项教学班,根据教师专业分配班级,既激发、满足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又有效解决了小场地难组织、班级人数多的难题。 (二)突破排课惯例 从现行的排课原则看:基本上午安排语、数、英,下午安排音、美、体育等技能学科。这种做法使得原本就小的场地到了下午就融入了更多班级,这样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就无法完成,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甚至学生的练习次数都难以达到。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每天的课程应该放弃原先做法,将体育课穿插在除一二节外的的其他节次,使得学生都能在一定的空间进行体育活动,还互不干扰,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提高教师主导,改善场地利用 1.合理分工统筹场地。 由于受场地小的局限,就要有效地利用现有场地,体育教师在上周就要对场地进行分工,划分区域,以便能够更好地在有限的场地内完成体育课的任务,而且使小场地能够发挥最大功效。 2.依据场地合理选用练习方法。 布置场地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据,在备课中合理利用、规划现有场地。认真分析、改变教材内容,以便适应小场地。体育教师就要用合理的各种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1)分组循环练习法。如A组踢毽子、B组跳绳、C组俯卧撑、D组蛙跳。分散轮换练习,只要组织得当,很多空间都能充分利用。 (2)模拟练习法。不用器材,强化徒手练习。如:双手胸前传球,原地掷垒球,篮球的三步上篮练习等。用徒手减少器材带来的干扰。 (3)反复法。在限定区域反复做各种花样移动,如:蛇形跑、折返跑、螺旋跑、快慢结合跑、往返合作跑等。这样,有限的场地距离却可以延伸,对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灵敏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定形法。在小场地上多班级同时上课,学生的活动范围小,这时宜采用固定队形进行练习,如圆形、散形、三角形、回字形、V字形、口字形等。可以做到不变位置,变教材教法,结合跳绳、跳跃、俯卧撑、抛接等练习,锻炼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感。 (5)竞赛法。改变手段增加练习强度。如:迎面接力跑可以增加手持实心球、背人负重、深蹲、俯卧撑,利用增加密度来加大运动量,减少运动距离。 (6)游戏法。在限定的场地内完成游戏,如:"长江、黄河"、"贴烧饼"、"大渔网"等。既提高了练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7)实际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入新兴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如:踏板操、轮滑、跆拳道、跳皮筋、武术等,都能在小场地上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的项目。可以改善学校活动场地小的问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四)善用创新现有场地 不能改变体育场地小的条件下,要合理规"画"场地,适应体育教学。 1.善用现有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物,做自然地形跑。如:沿着教学楼慢跑、台阶两腿交换跳、跑楼梯、绕障碍等。这种方法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学生情绪高,运动量易于掌握和调整,组织队形不易混乱、活泼自然,灵活而不忙乱。 2.创新现有场地。将宜于运动的场地画上各种标志线;按一定比例缩小足球、篮球或排球场地;将适宜半个篮球场或足球场的空地画上场地;在篮球场内兼容排球场或羽毛球场;在平坦的道路上画上跑道;将边角闲用地上划出器械区或者安置乒乓球台;在牢固的大树上设置爬绳、荡绳、爬杆、吊环等健身器械;利用现有的树木、器械或其他地物、地形等设置障碍跑练习场地等。 (五)变化器材适应小场地。 器材如能进行替代或者简易制作,就能适应小场地。如:利用沙包、羽毛球、乒乓球、毽球等轻物代替垒球掷远;利用橡皮筋来代替练习跨越式跳高的过杆,跳背代替了山羊分腿腾越的练习,利用小台阶跳跃练习,利用楼梯跑步练习,充分做到了小场广用,小场活用。 小场地,多班上课,是我们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要想在医学论文小型体育场地上上好体育课,不仅需要在教师精心合理的组织下,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自然条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精心的"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最大限度用好、用活小场地,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走向优化教学之路,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贵仁.中小学场地、设施配备标准研究总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第3期. [2]陈萍.慎选体育教学内容、提升体育教学品位[J].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第4期. [3]张红军.有效教学策略在体育教学准备策略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第10期. [4]王小玲.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