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书肆中,老年人多,年轻人少。有人说他“每天有空就读书,读书对他而言就像吃饭一样重要”。年轻的大学生则透露:自己来看看有无考公务员一类的指导书,平时很少阅读,已经有两年多没碰到过杂志以外的书籍了,但每天都会在手机或电脑上浏览新闻和网帖。看书买书的家长和中小学生也很多,但调查后我们了解到,喜读漫画、故事和《脑筋急转弯》的小学生居多;青春读物和武侠小说在中学生中盛行。家庭中,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为45%,初中生为39%,高中生只有16%。他们主要阅读的是作文书、教辅书和课本,剩下的时间不是用来学钢琴、学画画、学舞蹈、学围棋,就是被各种辅导班、应试训练占据着。中小学虽然减负了那么多年,但负担并没有真正减轻多少;负担不仅没有减轻,还要面对社会上各类辅导班的狂轰滥炸。中学生读的书大多是教辅书,课外书少之又少,更不用谈经典了。他们说,现在学习任务重,基本没时间看名著。说到阅读经典著作,在校大学生本该是主力军,但如今的大学生很少买书,业余时间大都由电脑、手机陪伴,看书就到网络上免费下载,看的也多是一些言情、奇幻、穿越类小说;90%的学生不看纸质书籍,很少有人去图书馆,名著几乎不读。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虽然很宽裕,且大都能自由支配,但业余时间忙着谈恋爱,或者考各种证件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根本没有时间读书。 归结我们对经典著作的冷落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我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持续多年的“碎片化阅读”和“轻阅读”风潮,已让读者无法适应大部头名著;而社会的浮躁、道德的低下、急功近利的诱导、醉生梦死的宣泄,都让人们以名著名作“不实用”或者不能兑现“社会利益通行证”而加以拒绝。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字奇技淫巧泛滥的时代,“读图”与“浅读”,让文以载道被风花雪月淹没;网络的风行,是最容易淹埋真实事物和事物本质的,因为信息、媒介异常发达,所以新东西得以流行和传染。新潮、流行、时尚是年轻人的追求,喜欢快节奏,浮泛的、虚假的、劣质的、琐碎的东西得以大量传播和泛滥,相对传统经典的东西却受到抑制;学校里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教师缺乏必要的提倡与指导,校园和社会都缺乏读名著的气场和氛围;电视、游戏及通俗读物的冲击,使很多人把业余时间花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读通俗读物上,放弃了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社会功名利禄对普通人的压榨,消解了人们对经典著作功能的认识;家长对学生阅读经典认识上的白内障,视课外书为闲书,只希望孩子“念好学校里的书”,也助长了不读经典著作的风气。 有人质疑,就算我们在看微博、看微信,难道就能改变我们阅读经典著作的传统习惯吗?是什么影响到我们无法深切地感知经典著作带给我们的魅力呢?主观原因可归结为三点:一是心理上拒绝,以为名著难读难懂难消化,费时耗力气,所以敬而远之;二是由于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了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技巧、语言方式的不了解,从而与名著名作产生了隔阂;三是理解上的障碍,使其对名著名作表达的深刻社会意义、艺术境界和人生追求都缺乏解读和理解,使其不能全面真正进入作品,更难达到喜爱作品的目的。这也是导致阅读“去经典化”、经典著作“读不下去”的罪魁祸首。 当然,经典著作的阅读不仅仅是读者的问题,出版方也承担着相当的责任。一方面是利益的驱动,一方面也迎合了娱乐化消遣化的大众口味。商家对消费群体的误导,混乱了我们对生活本质的追求;把负载丰富文化信息的名著阉割成不伦不类的故事读物,真正的经典被读者冷落搁置。 调查中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读名著?不读不也生活得很好吗?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作为个体,如果你不愿意成为没有文化修养、没有美感、没有心灵的人,那么毋庸置疑,读经典著作就是你不断完善人生、提升生命价值的必修课。 阅读经典的确是要花费些时间和气力的,生活在这样一个节奏快、竞争激烈、压力大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几乎成了件奢侈的事情。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屈原的冲天浩问、鲁迅的血性风骨感染着我们的心灵;文天祥的丹心气节、岳飞的英雄壮志升华着我们的人格!总有人在字里行间进行着心灵沟通,在孤独中探求人文关怀。这是个人之幸,也是民族之幸! 作为一个民族,绝不能成为不读书的民族。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拥有一大批复合式综合型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生是家长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发展方向、教学理念、经济行为、文化传承、人才工程等,都要考虑得更长久更宽广一些,不要只盯着GDP不放,不要一切以实用考试升学为目的;政府、学校和家长都要具备更加长远的眼光,激励鼓励奖励部属、圈内、学子、家人多读书,多读经典。夯实基础,形成氛围,让读书蔚然成风,让有文化软实力的人成为民族的柱石,国家的栋梁,家长的希望,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