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描写歌妓的爱情生活并希望与她们产生真正的爱情。如<<倾杯乐>>:"皓月初圆,暮云飘散,……问甚时与你,深怜痛情还依旧。"此中的女主人公在柳永心目中不是一个水性杨花之人,而是一个内心纯洁的少女,她有着对爱情的渴望,"朝思暮想,自容家空恁,添清瘦。""向道我别来,为伊牵系,度岁轻年,偷眼觑也不忍觑花柳。"柳永以深深真挚的感情刻画她们热烈的内心世界,展现她们的心声,把其灵魂最深处的情感向外喷发,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振动,共鸣。宋人罗烨<<醉翁谈录>>载:"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柳永深受歌妓欢迎,固然是因为他精通音律,所填之词能使歌妓身价倍增,但究其中缘由还是他能用词抒写她们的灵魂,抒写她们被忽视的一面。
柳永对歌妓的爱是真挚的,而不是逢场作戏。如他的<<雨霖铃>>就是与妓者恋人惜别时所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萧瑟的秋风中,传来阵阵寒蝉凄厉嘶叫的声音。天色已近黄昏,骤雨过后,城外送别处斜照着落日的余晖,使离愁别绪更为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从中可以看出词人的心是真诚的。又如"眼前时,暂疏欢寡,盟言在,更莫仲仲。待作真空宅院,方信有初终"(<<集贤宾>>),并期望"怎得伊来,重偕连理,再整余香波。视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十二时>>)多么真挚的诚语,多么坦荡的心扉,把朴素而热烈的爱给予这些苦命女子,慰籍着她们那倍受屈辱的心灵。他与歌妓之间的爱,完全是以平等为基础,摒弃财钱,摒弃私欲,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爱情理念。柳永的理想爱情是"美人才子,合是相知。"(<<云蝴蝶>>)"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玉女摇仙佩>>)这是对传统门当户对的在联姻制和封建等级观念的冲破。
北宋王朝实行的思想上禁欲,行为上放荡,使文人无法摆脱这种束缚与诱惑,不能光明正大,就只能偷偷摸摸,不能名正言顺,那就逢场作戏。而柳永与此大不相同。余秋雨在<<西湖梦>>中说:"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难以容忍。"正常的人对柳永嗤之以鼻,但柳永毫不为忤。自己孤弱的笔与强大的封建正统思想相对抗,也许这是无意识的,但并不减弱他的词中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芒。这种抗争结果姑且不论,其反映歌妓生活思想,、爱情及表达自己赤裸裸的情感的词本身就是对正统思想的嘲笑。
二、
柳永反封建正统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词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这与当时文人竟相求仕形成鲜明对比。
年轻时的柳永并非视功名如粪土,他对功名也很是热衷。由于柳永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不经意间被仁宗绝其仕途。在这里我们要略为叙述柳永的身世。柳永生于一个传统读书奉儒之家。祖父柳崇是有名的处士,父辈俱为显官。他的故乡建州(今福建崇安)在当时就以"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其民之秀者狎于文"(11)而著称。如此出身的柳永,从小就受到"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希望能博取功名,施展抱负。他曾在<<劝学文>>中写道:"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12)柳永分别于天禧三年(1019年)、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天圣五年(1027年)三次参加科举。(13)初次考试,这位青年才俊极具自负,自信有"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合观带>>),认为"临轩亲试,对咫尺天颜,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但是事实却无情地打击了他,使他不幸都以失败而告终。其中原因虽有诸多,但这不是柳永才疏学浅,而是他的思想意识与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发生了冲突却可肯定。统治者不可能让一个与封建正统思想相背驰的人入主官场。吴曾在<<能改斋温录>>巻十六记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藻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会尝有<<鹤冲天>>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话打碎了柳永编织的美梦,这给他追求功名的热情大泼了冷水,致使柳永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一个人在仕途上倍受打击时,最佳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地方逃避起来,而青楼楚馆在他失意时接纳了他,于是自然地这里就成了他避风的港湾,展现才华的寓所。由此可见,并非柳永弃绝功名之念,实是仁宗把柳永推向了反封建思想的深渊。
再者,柳永及第后,种种生活的现实又对柳永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景祐无年(1034年)他用柳永之名参加科考而及第,始授睦州团练推官。此后又相继做过泗州判官,余杭县令等职。按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三任六考"已期满,应改调京官。吕尉知州事荐之,却因御史郭劝的"到官始逾月,善状安在"(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的阻挠而未果,于是柳永亲自上京向权倾一时的宰相晏殊投诉,却因其文和经世思想的不同而遭冷遇。张舜民<<画漫录>>记载了拜访的情景: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但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因此不予改官。这给柳永的心灵上笼罩上了一层阴影,从而使他的思想再一次变化,加之身在官场,柳永对官场的黑暗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使他更清醒地看到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还有宦海生涯于他的种种束缚,制约,他对功名利禄的蔑视更为强烈,这在他当时的词作中得以体现。我们看他这一时期的词,正是他波折多变的生活的反映。
首先,表现为封建功名和科举制度的公然嘲弄。宋程正同《朝中措》词曰:"少年不入名利场,花柳作家乡。一片由甲口嘴,几多要俏心肠。周郎学识,秦郎风度,柳七文章。聊借生绡一幅,与君写尽行藏。"充分道出柳永的行径与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