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早期词《如鱼水》中写道:"浮名利,拟拼林,是非莫挂心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其中就隐隐表现出对封建名利思想的对抗,但以"高志须酬"结尾,正表明年轻的他还对"入仕"抱有美丽的幻想。他对功名的态度是其所受教育熏陶所致,那时并未上升到反正统思想的高度。但其后的落第词〈〈鹤冲天〉〉就表现出与封建正统思想背道而驰,"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表,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忒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公然嘲弄科举,使宋仁宗龙颜大怒,将柳永黜落出名。此人一生皆为此词所累,只因从未有人对科举像柳永这般赤裸裸地加以嘲笑。因此,众多研究柳词的专家也作了专门论道,如"否定柳永有否定功名利禄的一面,是不符合事实的。"(14)惠其源认为,〈〈鹤冲天〉〉这首词"燃烧着积极反抗的火焰",作者"敢于蔑视权贵,鄙弃功名,敢于触世网,向封建礼教挑战,表现出何等叛逆力量。"(15)
其次,柳永的觉醒阶段,表现为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对过去生活的向往。当世人皆沉醉于功名利禄之中而不能自拔时,柳永已觉醒:"晚岁光阴能几许,这巧宦不须多取。"这种对官场的傲慢态度,来源于自重与自信,是在把"浅斟低唱""道貌岸然"的两种生活加以对比之后产生的优越感。正如他《西江月》所说:"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表现出何等豪气,何等洒脱。他发现人生价值并不在于"名宦"之中,他认为"图名利殆非长策"(《尾犯》)。"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戚氏》)这种思想在《凤归云》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陷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驱驱行役,之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风尘,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般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在此词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词人鄙夷功名,厌恶宦游生涯的心情。对荏苒而逝的光阴,等闲消损的壮节,感到深深痛恨。全词反映出柳永那种为官场戒律所束缚和扭曲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因为北宋朝廷严格规定官吏不准"逾滥",即不准与妓女发生性爱,否则就会受到罢官除名的惩罚。(16)这就使柳永不得不拘俭行为,却更促使他对未第前生活的向往。他企盼"当年少日,暮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者歌对酒竟留恋"的生活,并有意把过去风流生活与官场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