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教师在介绍其课堂方法的时候,用到了如task-basedinstruction、autonomouslearning、communicativeteaching等术语,但实际上在随后设计和开展的课堂活动中却丝毫没有真实和生活化的任务,也没有提供给学生基于真实交际场景进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毫无疑问,教师课堂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外语教学的信念,即对教育、语言本质、语言教学本质和特点的理解,还包括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些教师可能在阅读或培训中看到或听说过某些教学理念或方法,为了给听课者一个好的印象,往往会声称其采用的是某一教学方法。而实际上,他(她)并没有真正理解那种方法,骨子里还是他(她)最熟悉的路子和方法;即使采用,也往往限于形式,过分机械,未必用得恰到好处:任何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或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变通。
8.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未形成有效的统一
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脱节。许多教师都表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但课堂上我们看不到针对这些方面所展开的活动,尤其是将学生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联系或结合起来的努力。很多教师上课,为了突出本课的完整性,往往都以“导入”等形式开头,似乎每一次新课都是到上课时才直接导入,学生没有预先学习或自主学习的环节。现实中,很少有学生事先对要学的教材内容不做任何的预习。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缺乏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和监控。大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最后一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到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但往往语焉不详,显然只是泛泛的号召。如果没有落实到具体的任务或评估方式中,学生就很可能不付诸行动,不去认真地自主学习。而且如果课堂教学上没有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相关的评估,没有相应的教学环节来衔接,有多少学生会去响应教师的号召很值得怀疑。
二、外语课堂教学的一些重要研究课题
外语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宏观的课题包括外语课堂的性质、功能、组织、评估、与课外学习的关系等,微观的课题可包括对教材的处理、活动的设计、教师语言、纠错等等。下面分别说明。
(一)外语课堂教学研究宏观课题
1.外语课堂教学基本功能
与其他学科相比,外语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首先,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如果说其他学科主要是传授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知识,并学会使用这些知识的话,那么语言课堂应该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学习语言的氛围和机会,每堂课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某些新的语言结构或表达方式,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一门语言不可能仅靠课堂有限的输入和实践。另外,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思维的方式,语言教学不仅仅是学语言本身,更要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获得其他知识和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因此,语言课完全上成语言项目操练课,或完全上成专业知识课都不可取,都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其次,外语课与母语语文课不一样,因为,作为一门外语,无论课内外学生接触和使用外语的机会有多少,语言背后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背景知识不但需要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和交流过程中去“悟”,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的“启发”和“举一反三”。笔者曾专门探讨过外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并提出了外语课堂教学的六大基本功能:1)系统传授语言知识(包括语言知识的系统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语言知识为学生技能的提高服务、在语言活动中培养语法意识、在操练中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形成技能等);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包括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材料的知识和趣味、活动的真实性和拓展性、学生的成就感、元认知因素:计划、监测、评估等);3)提供使用语言、促进语言学习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使用语言、促进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外语的实际使用来体验真实的语言使用的过程;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外语本身的魅力,享受外语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收获等);4)提供外语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通过表扬、暗示、评估等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给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等);5)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预测学生的困难、分析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等);6)提供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获得成就感;给其他同学提供学习语言和仿效学习方法的机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体现课堂教学的功能值得我们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2.课堂教学的形式、结构和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上文谈到的PPP模式。单调、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但令人生厌,而且效果不佳。不同的教学目的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即便是同样的目标,也可以“殊途同归”,采用不同的方法。语言学习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生的,所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例如,一个学期中,针对教学目标,可以安排讲座、讨论会、辩论会、演讲、戏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节课中也可以打破常规,不断尝试新的学习和交际活动。
有的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中要求课堂教学结构包含“起承转合”,但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显然完全不必拘泥于此,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应该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而非具体的规则。换句话说,只要课堂教学中体现了“课内外衔接”、“温故知新”、“知识讲解”、“技能训练”、“真实展示”等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原则,只要遵循了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原则,这堂课的结构就是合理、有效的。至于具体的教学活动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3.课堂教学评估
课堂教学能否规范化、科学化,能否有效,科学的评估方法至关重要。课堂教学评估不仅仅是评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还要有相关的评估标准来关注一个阶段或周期的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效果。也就是说,既要关心一堂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更要关心一堂课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效果,还要关心每堂课之间的关联度和最终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评估最终要与课程目标、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等结合起来。评估应该遵循“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课堂教学评估应该关心的是: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体现了课程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2)课堂教学是否能很好地与课外学习衔接;3)外语课堂教学是否能合理平衡分配知识讲解与语言实践之间的关系;4)课堂活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4.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课外的语言实践对外语教学尤为重要。所以,外语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观察点就是看教师如何协调和指导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如果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或任务在课堂上得不到反映,学生可能就不会认真地准备。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展示其课外学习成果的机会,并在课堂上加以评估,看看他们学习的效果,使学生的课外学习处于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学生课外学习碰到困难,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