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题在内容方面,课堂教学不能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毫无关联。课外学习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在安排课外拓展任务时最好与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中的主题相结合,这样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课外学习的内容锁定在教师能操控的范围之内,当然,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突破限制。
课堂上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是打通课内课外学习的桥梁和平台。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来组织学习成果展示也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来摸索。
(二)课堂教学研究微观课题
1.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前面我们提到,教材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材本身不应该成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如何选用教材、如何发挥教材的作用、如何编写校本教材等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目前,有些出版社为教师们准备了统一的教学软件,甚至教学PPT,有的学校还通过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等,这样的做法究竟有何利弊同样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2.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上文指出,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仅涉及课堂教学的组织,更重要的它还是学生外语学习的重要输入渠道之一。教师课堂语言的量和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这方面,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包括:课堂教学组织或语言知识讲解,是用母语还是外语,或者交叉使用?根据什么原则来决定使用什么语言?教师多少语言交流与课堂组织有关?多少是与学生的真实交流?多少可被看作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有效输入?教师的语言多大程度上是真实性的,多大程度上是教学性的(pedagogical)?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
3.课堂教学中知识讲解与语言实践
根据国外的语法教学理念(focusonform),课堂教学应以意义交际优先,兼顾语言形式(Ellis2005),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注意”到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距(Schmidt1994)。基于互动假说(InteractionHypothesis)(Long1996;Gass1997)的交际法教学理念主张课堂上教师不专门讲解语言知识,但教师事先要做大量工作,把需要学生掌握的语言点巧妙地结合到活动中去。近年来国外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在课堂语法教学上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如归纳学习法和演绎学习法的差异(Erlam2003)、基于理解的教法与基于产出的教法的差异(Shintani2011)等。当然在我国这样的语言环境和教学传统中,现在还不一定能够完全取消知识讲解,全部由语言实践替代。德国的一些新的英语教材对知识点的处理值得我们借鉴。如在德国Klett出版社新出版GreenLine教材中,语法讲解也占相当比例,有的还相当详细,而且经常复现,进行强化。这种做法是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方式之一,不应轻易放弃。
4.课堂活动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外语课堂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用所学语言去学习和探索其他东西。学生到课堂上来展示的内容不仅是语言本身,还应包括知识性或技能性的东西。学生课堂展示的内容和方式需要不断尝试和改进。例如,如果课堂讨论的主题是世博会,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数据去查证本届世博会与以往有何不同。学生如果能提出新观点,或者从已有的各种材料中总结提炼出某一观点,那不但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和探索能力。
5.课堂教学任务与活动
传统的外语教学课堂往往是在教师对新的语言点呈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操练,直到学生熟练为止。近年来,很多教师普遍接受了交际教学的理念,通过组织一些学生两两之间的交流或者小组的交流来学习某些语言表达形式。
尤其是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倡导“任务型”教学的理念,越来越多的教材也直接采用“任务”的形式来设计练习,很多教师也声称他们是采纳“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但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澄清: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否也包含了任务?特别是教学型任务(pedagogicaltasks),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在外语环境下,如何在课堂上设计与组织真实的交际任务?如何评估不同任务的有效性?
6.课堂教学中的纠错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不容忍学生的错误,往往会有错必纠。但这样的做法受到质疑:如何判定错误?有错必纠是否必要?是否会打断正常的交际?后来的一些教学方法不主张纠错,认为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错误会自动减少。
重要的是提供学生获得真实语言输入的机会。目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学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什么样的错误?什么样的错误需要纠正?什么样的错误不需要立即纠正?如果需要纠正,如何纠正?是直接提供正确表达形式,还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等等。
三、课堂教学研究方法
近年来,关于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方法出现过一些争论,不同的学者往往有不同的取向。由于过去的研究多为思辨式研究,研究过程不是基于实验或数据,研究结论过于主观化,有些研究甚至是基于经验的总结式报告,因此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和诟病。同时,随着国外的二语习得研究越来越多地采用实证的方法,受过该传统训练的海归学者也发表了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的成果,于是,有些学者便矫枉过正,言必称“实证”,认为任何实证之外的研究成果都不科学。当然,持这种极端观点的学者并不多。大家已越来越意识到,外语学习和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需要从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外语课堂教学研究,可以采用质化研究,也可以采用量化研究,也可以采用混合的研究方法。就实证方法而言,常见的也有语料库法、多模态研究方法、心理实验法等。
研究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主要还是看研究的目的,想要解决或回答什么样的问题。例如,有关课堂教学宏观的研究,就需要研究者有哲学和跨学科的视野,需要对各类已有的研究(包括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提出外语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当然这些理论框架和实践原则是否合理,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则是微观研究所需要关心的问题。两方面的研究应该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宏观研究如果不建立在大量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则有可能大而无当,而微观研究如果没有宏观研究作为指引,则有可能就事论事,见树不见林,迷失方向。
Ellis(2012)提出,外语课堂教学有两大研究范式:一种是所谓的“规范性范式”(thenormativeparadigm),目的是对某些二语教学或学习理论的假设进行检验,通常通过实验的方法。有关认知-互动的二语习得理论已经为许多这样的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们把教学看作是触发二语习得内部机制的手段。这类研究通常通过量化的研究方法,对教学和学习进行分析。另一种研究范式是“解释性范式”(theinterpretativeparadigm),目的是通过发现一些重要的变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描写和解释某些教学方法。这类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文化理论。研究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教师教学的结果,而是在由教学达成的互动过程中发生的。通常的研究方法是话语分析。
四、结语
本文指出了目前我国外语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还是我们的理论研究薄弱,相关的研究不能对接实际的课堂教学。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很多,可以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研究,宏观的研究包括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形式与结构、与课外学习关系等的讨论,微观研究主要聚焦于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或学生和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行为。无论是什么样的研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课堂教学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应该到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去寻找。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应该关注传统教学方法与新技术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