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命科学学科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进行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首要的一点是要把野外实习在生命科学学科的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凸显出来,并不再是作为某一门和某几门课程的附属和补充,而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交叉性的培训体系来开展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发挥野外实习在生命科学学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尝试性的对未来的野外实习制定了一个初步的规划. 野外实习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在安排野外实习过程中始终贯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理念,以实践活动促理论学习,以综合实习助人才培养。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端正野外实习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选择好实验基地,配备优良的师资队伍,设置合理的科研小课题。在评价时注意过程与结果并重,自评与他评结合,客观与主观兼顾。 31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生命是宏观的,仅是基因不能解开生命之谜。如果说20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那么21世纪就是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体[1°]。野外教学实习可以有效地将微观世界中细胞和分子的研究成果和宏观整体现象相结合,比较全面、完整地阐明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 传统的野外教学实习走的都是宏观路线,大多为生物多样性实习,增进对生态生物学及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主要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动物学、植物学系统学及分类学的知识内容。为了将微观知识有效地渗入到宏观野外教学活动中,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一些努力。除了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加入微生物多样性实验,并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尝试逐步建立一个良好的分子实验基地平台。在长期、稳定合作的野外实习基地,添加一些简单的分子仪器设备,如显微镜、PCR仪、细胞内大分子提取所需药品器材等。显微镜主要可用于观察各种动、植物细胞形态及细胞亚结构,将宏观整体与微观细胞结构紧密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全面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于一些有意义的动、植物材料,可以就地取材(一般比较少量)提取它们的核苷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回学校后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样使野外实习教学不仅仅停留在野外的那一小段时间,将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科研活动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对野外实习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也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分子理论、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也可适当增加一些与微观活动相关的宏观意义的内容。 32优化组织形式 野外实习不同于课堂教学,其组织和管理形式可以多元化。目前各高校的组织方式多是以单一的学科教师带队,在较短时间内一次性完成教学任务。以生命科学相关的组织类型大概可以分为: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海洋学、地理学等等。综合类型的野外实习形式还比较少,尤其是各学科之间联合组织的野外实习活动更是鲜有耳闻。 未来生命科学学科野外实习组织形式可发展为以多个学科相结合,多所高校相联合,假期与学时相连贯,即:①时间跨度加大,延续性增强,可由单一的短期实习发展成为跨学年、分阶段的综合型课程,从而使野外采样观察与室内实验室研究能更充分地相结合;②教师组织队伍扩大,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带队教师组成一支精英团队,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复合型新世纪生命科学人才;③设置科研小课题,不断丰富探索领域和组织方式,灵活机动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方面的实习内容,既充实了野外实习的实质内容,也为更深入的科学研究提供广泛的可选课题,同时更使得野外实习体系建立了良好的自我发展的机制。 33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 野外实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学工作,影响实习成绩的因素较多,学习的实习态度、思想品德、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实习效果等,都是评定实习成绩的内容[11]。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应尽快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使生命科学学科素质教育评价工作更科学更合理,促进生命科学学科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野外实习的考核内容应比理论教学更突出对能力的考核,克服主观性,増强客观性,提高评价体系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在建立生命科学野外实习评价体系和设计具体考核指标时,可遵循以下原则: (1)过程与结果并重。将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最终实习总结和报告的检查相结合,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教师是整个实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是真正参与者,让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师随着实习任务和目标的进行对学生及时评价,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促进实习的顺利进行。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操作技术成果,实习报告的完成状态,出勤情况等可以量化考核,但学生的实习态度、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则宜采用定性评价,这样才可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