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完整生命结构的人。生命的完整性不仅意味着有健康的体魄以及对于道德、智慧、情感的需求和审美意识,还意味着有适应社会生活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亦即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真善美之人格。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汇森中学以"求真、至善、尚美"为育人原则,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知、情、意、行相互促进,构建了多元生命课程体系。 (一)智育课程:激发生命之"真" 生命的意义在于充满无限的创造,而创造的灵感在于个体自我智慧的激扬。正因如此,智育课程不应局限于简单的认知或知识的传递,而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他们探索真理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意生命",使学生具备"识真"、"辨真"、"求真"的科学精神。 在汇森中学,创造智慧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始终是学校智育类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进行。一是开设特色思维训练课程,主要包括"思维拓展训练课程"、"机器人课程"和"注意力训练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大脑的利用效率和注意力水平。二是将科学精神教育融人各门学科教学中,将课堂作为思维训练课程的"练习场",帮助学生形成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三是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开展"发明与知识产权"、"搭纸桥"、"鸡蛋撞地球"等主题活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科学探究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富有创造力的科学探究。 (二)德育课程:兹养生命之"善" 道德建立在人性之上,是人生命的展现形式。正是如此,适合于生命的道德教育,必然以学生的幸福和至善为目的,围绕人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确立进行设计,这对道德教育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成为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身的一种积极途径。第二,以学生的认知为途径,培育学生心灵之善。一是"知己"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涵养心灵;二是"知人"教育,让学生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具有社会公德和社会正义感;三是"知物"教育,让学生确立生命共同体意识,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掌握生态保护的知识技能;四是"知天"教育,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存,探索人生问题,具有宽广的人类情怀和民胞物与的胸怀。 对此,汇森中学道德教育类课程的核心精神被确立为"涵养心灵、提升人格",并通过三种形式来进行。一是开设国学校本课程,以国学经典为切人点,结合时代精神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国学作品进行筛选、改编,形成国学教育读本,并在教学中,将经典诵读与书法教育、阅读教学、写作实践等进行整合,让学生深切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与幸福。二是构建典礼文化,将关注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学校文化和理念熔铸于典礼活动之中。通过"感动汇森学子"、"毕业典礼"、"开笔礼"、"微笑日"等活动,让学生进行生命的自我体验和省思,体悟生命的光辉,期盼生命的美好。三是开展环保主题教育活动,以"国际地球日"为教育契机,开展"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环保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对于人类的意义,在实践中掌握生态保护的知识技能。 (三)艺术课程:彰显生命之"美" 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审美的追求与体验,会对一个人的心灵产生深刻影响,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生命、感悟人生、陶冶心灵,也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来表达生命与自我,认识并理解他人,与他人进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生命的陶养,生命教育也需要艺术的表达。 唤醒学生灵动的生命,一是进行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凸显艺术教育的多彩性,确立了以舞蹈、交响键盘、管弦乐、合唱为支柱的四大课程板块。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编排,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艺术的震撼,获得生命的愉悦感、认同感和价值感;二是成立"晨曦艺术团"、"晨曦广播站"、"书法轩"、"Ipad音乐制作"、"陶艺坊"、"手绘墙"等艺术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实现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规划,从而发挥各自潜能、特长,展示才华,获得自信。 (四)活动课程:绽放生命之"彩"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指出,生命的完整性除了需要具备真、善、美的精神人格外,还需顾及"健"与"富"对生命发展的手段价值。[4]因为只有实现了"健"与"富",人才能突破孤立的自我,立于社会,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让生命绽放光彩。否则,"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5]。而"健"的教育和"富"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教育、共同生活的教育和生存的教育。 汇森中学的活动课程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开展教育实践课,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探索、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拓展由书本中学来的知识,掌握保护生命的技能。第二,引导学生内化社会价值、规则、态度和信念,积极乐观地生活,与他人健康地交往,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正确地实施自己的行为。第三,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掌握谋生本领,具备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意识与能力。 这些内容始终渗透在"基础系列课程"、"拓展系列课程"和"成功系列课程"之中,它们会伴随每一个阶段学生的成长。考虑到学生接受程度和发展需要的不同,这些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块,一方面凸显了适应性,帮助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另一方面突出了选择性,让学生们能自主选择自己需要且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体验幸福,收获成功,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斯o舍勒.价值的颠覆[M].北京: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1997.137. [2]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8). [3]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 [4]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10-311. [5]杜威.学校与社会o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