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冲突及其治理(2)

时间:2013-09-24 16:34 点击:
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利益冲突的形成不可避免。这些矛盾冲突充分体现为对教育机构的控制及对传播内容的控制。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过产业界借助行业协会、经联团等组织,通过影响区域性学校
 
  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利益冲突的形成不可避免。这些矛盾冲突充分体现为对教育机构的控制及对传播内容的控制。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过产业界借助行业协会、经联团等组织,通过影响区域性学校合作组织、建立企校发展计划等,扩大对学校的控制,或通过咨政报告等直接影响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学校传播企业雇主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并得到政府支持。相反,企业对学校传播发展个性意识、争取福利待遇、先择业后就业等观念显然不感兴趣,甚至抵触。
 
  对个人而言,知识及其传播的制度机制则是一种获取谋生本领、形成发展能力,保护自己免遭剥削,摆脱他人控制的有效手段。让每一个公民拥有足够的知识,形成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经济斗争
 
  经济利益争夺是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教育经费的支付问题为例,有子女接受某类教育(如职业教育)的家庭通常希望给该类教育更多经费支持,把负担转移给他人。而那些子女未接受该类教育或没有子女的家庭,则要求政府降低投入该类教育的经费。比如,中上阶层家庭希望经费更多投向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其中的优质教育资源;社会中下层则普遍期望在基础教育实现公平发展,国家予以均衡投入,而那些子女在基础教育领域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社会中下层家庭,则期望政策更多向与其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领域倾斜。即使同类教育中,在重点校与薄弱校、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也存在经费投入与政策倾斜不平衡现象,导致矛盾冲突。
 
  事实上,教育本身还是一个大产业。教育者要求增加收入,其他利益组织和个人希望所关注和接受的教育能够获得更多经费,通过教育获得更多利益。接受不同教学与课程安排,意味着将进入不同的职业社会与劳动世界。许多国家在其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类似的阶段,处于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分流,被安排去接受职业技术类课程,社会上层家庭子女则经过分流去学习大学预备课程。通过教育与课程分化,前者最终进入劳动世界底层,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位置;后者则进入劳动世界顶层,得以保存其经济利益与优势社会地位。
 
  (三)文化冲突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的行为的一种规则,是一个组织行为的相对稳定的预期和共同理念[7]。其包括历史传统、宗教、文学和艺术,也包括群体可接受的行为、举止、礼仪及语言方式等[8]。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传播文化。文化一方面分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另一方面又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学校教育传播哪种文化,往往服从文化背后的经济利益与权力格局。与教育有关的文化冲突,还表现在教育决策者、研究者、政策执行者及实际教育工作者之间文化上的差异与不平等,导致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斗争。
 
  文化中包含的权力观念对教育发展影响巨大。近年来,众多团体以“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为由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而改革所涉及的不同利益集团往往因文化观念不同,而导致各种不同立场、观点的冲突与博弈。从表面上看,学校教育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选择职业课程和普通课程的机会。抛开智力因素的差异,在经济和社会身份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家庭,其文化、交往、话语模式与学校主流教育贴近,其后代在学校教育中拥有更多成功机会,进而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而处于中下层社会群体的家庭,其文化、交往、话语模式往往不同、偏后于学校教育,其后代在接受相关教学模式与课程安排时往往表现相对较差,会通过教育分流去学习职业课程。这种累积效应不断叠加放大,造成他们自认为在智力水平上低于前者,只能在较低的经济系统中“讨生活”。
 
  三、冲突缓解:构建良性互动关系,实现共同治理
 
  缓解冲突、化解矛盾,从根本上应遵从客观规律。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要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入手,在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念引导下,营造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建立基于整体利益的运行机制,形成整合力量,实现职业教育的共同治理。
 
  (一)确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合理途径
 
  计划体制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一个整体,国家在社会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消费方面拥有绝对权力。在这一体制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发展步调一致。职业教育发展的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作为管理对象、管理客体,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组织、学生群体等缺少自主性,他们之间及与政府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和利益冲突。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渐次完善,社会群体利益不断分化,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得以调整,“小政府、大社会”格局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众多社会机构、组织参与到职业教育管理中来,学生开始以投资者、消费者身份参与职业教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权力主体。但政府主导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权力仍然有限,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未得到应有重视。政府单方面制定博弈规则,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学生缺少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利和机会。这决定了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是不对等的,并事实上导致了博弈结果的不平等。由于这些主体之间的利益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政府作为主体之一,过于强势,权力过度集中,非但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反而可能因其他主体利益受损而使整体利益受损[9]。为缓解这一矛盾,利益相关者应通过各自的合理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并影响教育决策和关键资源配置。
 
  现实生活中,学生和家长很难直接参与决策,可通过请愿、呼吁、申诉等方式间接影响政策制定。同时,他们有可能影响职业教育改革所需的资金基础和社会声誉,特别是那些以学费为主要收入来源以及特别需要社会支持的领域。
 
  由于基础条件薄弱、先天发育不足,职业学校缺少能够直接参与决策、影响决策的“精英人才”。学校教师虽然不能直接影响教育改革宏观需要的关键资源配置,但可以在基层影响教育改革的知识分配。他们也可以通过迎合或抵制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
 
  政府掌握决策权和关键资源配置权,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掌握着职业教育举办权,同时负责重大投资和项目建设。政府还能通过间接方式影响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和参与程度。
 
  企业通过呼吁和批判等方式间接影响政策,这种影响力往往较强。比如,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问题时,通过直接资助、提供设备及服务等影响关键资源配置;通过直接办学或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集团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其影响及参与程度正逐步加强。
 
  其他利益相关者也都在以各自方式对职业教育施加影响,如研究者掌握着教育改革所需要的知识资源,通过政策咨询与学术探讨等影响政策制定及改革走向。外源性投资者掌控着直接影响教育改革所需的物质资源,教育媒体能强烈影响教育改革所需的无形资源——社会声誉,通过“舆论手段”等间接影响政策制定及教师、学生或家长参与,达到影响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构建良性互动关系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