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校外辅导班存在的不合理性探析(2)

时间:2013-10-28 16:40 点击:
(一)从办班成因上看:追求经济利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经济的大幅度超越导致人们生活日常用品的价格飞速上涨,但许多行业工资的增长幅度并没有跟上步伐,教师行业也没有例外。中

  (一)从办班成因上看:追求经济利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经济的大幅度超越导致人们生活日常用品的价格飞速上涨,但许多行业工资的增长幅度并没有跟上步伐,教师行业也没有例外。中小学教师的全部收入就只有自己微薄的工资,在知识经济时代,部分老师为了减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压力,不得不暂时忽视教师道德规范,以学科知识来换取金钱。政府也曾三令五申不准在职教师以盈利为目的开办辅导班,但是有些教师仍然无视政策利用假期开办辅导班以赚取报酬。在校教师的身份为其开设校外辅导班提供了便利,学生家长们也更加认可。另外,有许多滞留在社会上的师范类毕业生难于就业,办辅导班成为他们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此外,家长们认识到通过教育来实现孩子的向上流动是较为便捷而且可行的。社会价值观,这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被一定的社会价值观肯定的东西,如地位、声望、财富等,人们竞相追求,成为推动人们向上流动的原因。价值观念的转变,会改变人们的流动方向。[2]而上重点大学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从小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成为家长们的无奈之举。很多社会人士关注到了教育辅导的市场,他们在学校周边、居民区内投资组织起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课外兴趣班。由于商家、社会人士的参与,让辅导市场充满了竞争,更加放大化了这些辅导班追逐经济利益的办班目的。
  (二)从管理角度看:没有办班理念,管理不成体系
  美国著名大学哈佛的校训就是: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个人的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其成长环境的理念及思想是有密切关系的。理念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理念就是理性化的想法,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它是客观事实的本质性反映,是事物内性的外在表征。通过以上的阐释可以概括出理念就是理性的观念和想法,是对表象事物的内在本质反映。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在理性上的概念。管理理念的前两大内容就是高水平的道德标准以及在事实基础上决策。参照以上的概念及定义,不难发现,辅导班的管理在理念上是有所缺失的,他们的管理人员对学生没有深刻的、理性的认识,部分的管理理念与思想意识没有达到互相关联的效果,所以也形不成一定的体系。
  (三)从辅导内容上看:重复教学内容,忽视个体需求
  辅导班的师资构成绝大多数都是社会无业人员,并没有合格的资质,加上课外辅导基本上是对学校老师教学内容的重复赘述,没有任何兴趣导向,根本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欲望。辅导班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只是应付、敷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被泯灭了,势必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或者干脆直接依赖于课外辅导,连必要的动脑都完全免了。如此的课外辅导,有的只是负迁移,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智力发展扁平化、单一化。在这种死板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最起码的学习能力和习惯都不能养成,还期望他们有多少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呢?这应该也是当代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因素之一吧。或许孩子能够坐下来都是一种庆幸,更别说学到多少知识了。
  二、校外辅导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校外辅导班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和辅助机构,对学校教师课堂上的教学不足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间接性的效果。另外,辅导班的存在帮助解决了部分师范生以及社会无业者的就业情况,同时解决了低文化、低学历的家长们为学生辅导难的情况,这说明他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辅导班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辅导班的产生、管理、办班目的及理念等都存在着客观问题。由于其办班目的的功利性,只单纯追求高分及升学率,使其缺少相关的管理理念,构不成管理体系。所以,在辅导内容上不可避免地重复和赘述学校老师的教学内容,忽视个体的内在需求,进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违背了教育追求幸福的终极目的,所以其存在的不合理性也不容忽视。
  合理性从一般逻辑规定上可包括四方面含义:一是合理的事物必然由一定的法则和规律所支配;二是合理的东西一定是成系统的;三是表明某物能够依靠逻辑方法分析其意义;四是意味着事物以客观理性为内在发展主线。总之,合理性就是相对独立于那种个人主观偏好,而以客观理性为自我确证的规定性。[3]参照合理性的标准,不难概括出校外辅导班的产生并不符合一定的合理性规律和目的,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形成相关的理念及体系,在管理时没能客观地判断主体的合理性需求。主体需要的合理性是衡量价值判断合理性的标准,主体需要合理性的限度确定了价值判断合理性的限度。[4]
  (一)辅导班的存在阻碍了主体追求教育幸福的步伐
  早前,国家针对学校的补课状况发布了"禁补令",时至今日,学校的补课现象得到了有效的制止,但这为校外辅导班的盛行提供了温床。原本减负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加重了中小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结果是治标没有治本,使得素质教育的效果流于表面,单从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再好的改革纲要也不能还学生一个健康快乐的求学岁月。课外辅导班的存在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只把主课即文化类课程当做辅导的主要内容强加在辅导班上,可以说是对学生个体而言没有任何好处的。我们现在强调的是素质化教育和人性化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幸福、快乐的教育。学生课余后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己业余爱好,培养个性特长,以达到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这种状态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最健康、最美好的状态,可是在现实面前却被搞的面目全非。学生课余的全部生活及时间都交给了校外辅导班,没有剩余的时间和自由的环境来进行自我探索,就没有独到、深刻的教学感悟、认知、理解及把握,个体的身心也得不到自由的发展,思维和想象就没有创造性。而缺乏创造性的课堂必然是低效的,也是不可能让老师与学生感到快乐和幸福的。
  (二)辅导班的存在滋长了学生的不良学习及行为习惯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个人的行为决定人的习惯,个人的习惯决定人的性格,个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不难看出,个体行为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5]这种学说强调了环境对个体养成的重要性。个人行为作为个体能动性表现的因素之一,不可避免会受到相关环境的影响。由于辅导班的教育追求与我们实现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追求幸福的目的背道而驰,所以导致辅导班没有成体系的管理理念及制度。首先,辅导班的物理环境比较嘈杂,对学生的要求简单,学生在上辅导班的时候,缺乏纪律的约束,行为散漫。有些学生的作业不能自主完成,甚至存在着互相抄袭之嫌,这使大家对学生能否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心存疑惑。此外,辅导班的管理制度太过机械化,一味地以完成作业为最大目的,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种不良现象会促使学生性格及习惯向负面方向发展,甚至影响一生。此种现象还会造成学生将这种不良习惯带到学校的正常教学中,不能很好遵守课堂纪律。
  (三)辅导班的存在降低了部分学校老师及家长的义务与责任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孩子的教育不仅是社会、学校的事情,家庭在孩子教育和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辅导班的存在会促使学校教师在教学失误上存有侥幸心理,会助长学校教师推卸教学责任,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不好也没有关系,辅导班会协助他们解决这类问题。更有甚者,某些老师在学校进行教学时,会对教学知识有所保留,课余后利用剩余知识对学生再进行有偿的辅导。孩子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学校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家庭教育有利于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辅导班的存在为父母们忽视孩子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口,有的学生一天的各种活动(吃饭、睡觉、学习)都在辅导班里进行,家长只满足学生物质上的需求,但孰不知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爱。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