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班额问题产生之因 1.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原因,在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财政扶持水平相去甚远。同时,校际间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问题。部分强势学校打着公益、公办的牌子四处建立分校或者进行联合办学,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网聚生源,造成了一定区域内教育秩序的混乱。 2.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结构失调。在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加的同时,政府没能做好统筹规划,确保教育资源充足,使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区域内学校设置不合理,部分同类小学或初中相距过近,学区狭长,服务半径过小,造成争抢生源的恶性竞争和学校办学规模的不稳定、不均衡,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整合教育资源、撤点并校的影响。2001年起,我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城镇随后也在进行),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部分学校的萎缩甚至消失直接导致了城市与县镇规模的迅速扩大,大班额问题也随之而生。 三、大班额问题解决之策 班额问题只是诸多教育问题中的一个点性问题,但却牵着线、连着面,要想彻底解决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抓住问题实质,有疏导、有管制、有监督,三管齐下,综合治理,根本解决。 1.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水平。政府应该通过减免税收、优先征用土地、允许根据市场浮动收费等政策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兴学办学,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以此推动社会资金向教育领域投入,分流学校公办学额。对于高质量、高水准的办学集体,政府可以采取与企业共同投资的办法,与企业共担办学风险,以股份制形式运营学校,同时还可以监控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要提高办学条件标准,注重资质审核,要力出精品,大力提升社会供给的教育资源质量。对于部分地区小区域内教育资源刚性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学校改、扩建逐步解决,长远解决此问题,要通过科学的论证进行规划。 2.以资源流动的方式实现优质共享。设计大的制度框架,为教师先松绑、再流动。将教师由单位人变为职业人,由县区教育局统一管理,消除其单位属性,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将教师轮教、校长轮岗制度化、实质化,而不是活动化、形式化(调查尚未发现各校有教师流动现象,交流中得知问题关键在于没有科学的、细化的方案),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构建系统的制度体系,将教师由单位人变为职业人,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在尽量减少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实现结构内师生比、主辅课教师比科学合理,在现有条件下能实现有编既进人,使教师队伍活跃起来。范围可及的优良教学设备、仪器、网络、图书等资源应该建立开放机制,积极搭建共享平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监管结合,从严治理。一些地区及城市和县镇大班额情况却越演越烈,症结就在于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松懈,监督不到位,没有明确的、细化的、重砝码的惩戒措施。应加强政府统筹力度,各部门形成合力,制定班额管控各个环节的配套制度,环环相扣,使问题的发现、解决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学籍管理系统要发挥联网效力,就学、考试、档案管理、毕业实行一贯制,学籍管理部门要动态监控学籍异动。严格控制生源异地异常流动,防止学区入侵。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三方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威力,有举必查,查实必罚。另一方面应禁止各种对义务阶段学校进行示范校、几级几类校等标签化的鉴定性选评工作,防止人为因素进一步拉大校际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