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和毕业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制度通道。深化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积极实施对口自主招生,以及试行注册入学等政策,以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势在必行。施行“三二转段”衔接方式的院校,试点专业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完成三年中职阶段学习,各项考核合格,并符合相关条件和要求的,可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进入高职学段的转段招生选拔考核由衔接双方自主组织,原则上在中职学段的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综合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录取工作由高职院校组织实施。根据招生计划,在中职学段第六学期,将拟录取名单报省考试院批准后正式录取,未被录取的学生按照教学计划顶岗实习,准备就业或参加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同时,开辟免试入学通道,例如在中职阶段获得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连续三年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学生,经省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毕业当年可免试保送就读。 (四)推进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教育内涵衔接的基本原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聘请两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制定并分别明确各自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任务,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保证相互之间的顺承关系和可衔接性,并据此由校校、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和安排教育教学内容,保证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核心内容。根据不同阶段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遵循“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职业成长规律,校校、校企合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校校、校企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五)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实训实习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的衔接 加强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的合作,设计和制定出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共同探讨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沟通与互认。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培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避免实训资源浪费,衔接双方可与主导企业统筹协商,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做到资源共享,提升双方形象和影响力。本着双方共享人力资源的原则,双方学校组织探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实现各自试点专业师资互聘和结对帮扶,定期举办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教研活动,双方教学团队互聘、互兼。 [注释] ①阚丽.中高职衔接路径之选择——基于一线人才可持续发展视角[J].职教论坛,2011(25):55. [参考文献] [1]李向红.调动大学生学习外语的激情培育其内在外语学习意愿[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版,2002(1). [3]曾冬梅,陈江波.学科专业建设的知识链分析模型[J].高等教育管理,20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