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宜春学院为例,该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革上,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针对以往众多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的问题,宜春学院提出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案。他们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宜春的地方文化,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和讲座,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大学国文》《中华文化原典选读》两部教材,其内容与宜春的地方文化紧密相关。此举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形成了一种适合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为其他独立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对历史文化丰富而久远的桂林来说也是一个发展地方文化,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的机会,同时也满足了独立学院教学富于实践性的要求。 再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建立应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相结合。课程的讲授和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要能够获得启发,学会为人处世的态度、处事的方式和方法,领悟其中传达的开阔胸襟、远大抱负,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殊途同归的。以漓江学院为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院督导张葆全教授提出在全院推行以"至善"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数年来取得较大的成效。如校园里到处可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扬帆至善之旅,创造漓院之道"等文化标语。学院"向学向善,自律自强"的校训也来自"至善文化"。 推进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建立系统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一个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较多人力和物力的项目,需要全院教师积极配合,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这个项目的实施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独立学院想要得到长足发展,培养真正对社会有用且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人才,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建立完善、系统具有持续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万四华,李莉.通识教育如何进头脑--宜春学院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宜春学院学报,2012(7). [2]朱晓杰.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出国与就业,2011(6). [3]牛金玲.创新传统文化载体.青春岁月:上,20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