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让课堂充满人关怀(2)

时间:2014-04-01 15:11 点击:
在这个环节进行的过过程中,学生在比较课文和词典上的区别时,有的同学发现了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的不同。学生能够发现这样有价值的问题是语文课上值得利用的资源。于老师就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在这个环节进行的过过程中,学生在比较课文和词典上的区别时,有的同学发现了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的不同。学生能够发现这样有价值的问题是语文课上值得利用的资源。于老师就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的教学。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得出了答案。学生发现词典上和话比较平实、简洁,而课文上则描写的比较全面,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文章生动优美。既然学生发现了表达方式的不同,教师就提示从文本的不同作用上来思考。通过这样的提示,就得出了不同文本的写作方法不同,要根据文本的作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确定写作方法。词典是供人翻检的,就要要言不烦,而文章,是要给人以美的感受,除了说明就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使文章更生动、更优美。

  第二课时,课上解决了文章结构和说明文的特点的问题。课一开始,教师总结了晋祠的特征:浑然一体,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风景,接着就文章的总分结构进行讨论,文章先交代两个总体特征,再具体写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分写是一个一个说明对象合起来的。于老师抽一位同学上讲台写出文中介绍的对象及其特点,按课文的顺序写,其他同学写在笔记本上,写完后同学们一起从文中核对。要核对的过程中,教师穿插了文中的修辞:比喻、排比、对偶,学生复习了修辞的作用。并从文章说明的对象:山、树、水看到了说明顺序:从高到低、由外到内。

  说明文必须在“明”上下功夫,于老师依据教材向学生清晰地传递知识,借助教材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观察、想像能力的训练。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达到“明”的目的。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作者说明时夹入描写,并在说明的骨架上进生艺术的渲染,运用生动的词、运用修辞手法,按照从地下到天上,从天上到地下的顺序,从听觉、幻觉、视觉等不同角度来进行艺术渲染。学习这些艺术渲染的方式也教会了学生怎样审美。

  《晋祠》这一课,于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说明文的知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还复习了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明确了文章写法上的特点。但是课堂上,老师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思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于老师上课不是单纯讲课文,而是真正地用教材去教,通过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她的课体现了智育、美育、德育相结合,知识学习、语言发展、思维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绳媛,杜慧春.于漪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4(3)

  [2]周立新.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施建林.全面检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J].文学教育,2010(1)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