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美学的拓展——以李泽厚的《美学三书》为例 “美无处不在”,对阅读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知道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美,于是美学依据便显得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拓展美学教育,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准,更能创造情理相融的教学效果。 如: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沉,是旷达还是低沉?答案是积极的、旷达的。应该说,这是当苏轼经过一种人生的历练、人生的积淀之后,对历史、对人生的一种反思、一种感悟,是苏轼特有的人性旷达智慧的体现。教师通过拓展李泽厚的《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将会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正是一艘承载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走向旷达、走向乐观的智慧之舟。 (三)西方哲学的拓展——以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为例 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支撑。西方哲学的作用是开阔学生的眼界,为学生接受一切思想确立理论支撑。 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可以引用西方哲学史的名句:“幸福就是免于激情与纷扰的自由,就是你的事情不有赖于别人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四)唐诗宋词名句的拓展与实践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形式美,内容亦美。翱翔在中国诗词传统之中,体会屈原行吟的悲苦,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李白举杯邀月的潇洒,杜甫秋兴的深沉慰藉,李商隐的恍惚迷离……中国五千年文化在黄河里缓缓流淌,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角阅读与学习古典文化,让学生走进美丽的诗的世界,在美中进行思索,在思索中进行审美,在审美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恰当的拓展无疑会为语文教学添光、增彩,对完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育目标颇有建设意义。
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乡愁》的导语可以设计为:人们常说:“离家有多远,思念就有多长。”说到隔山隔海的思乡之情,古往今来,不知道诗人们留下了多少动人心弦的华章: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的,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诗人们都会把这种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余光中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乡愁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