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数学新教材?本文从深入挖掘《课程标准》实质、准确把握新教材精髓等方面进行阐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教材;创造性;使用 作者简介:覃保钢(1973-),广西河池东兰县人,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任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县城中学数学教师(中教一级)。 1深入挖掘《课程标准》实质 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把握精神实质,探研适宜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探讨学法,而且还要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都学有所得。教师不能充当知识的“复印者”,必须结合本地方、本学校、本班级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大胆创新地使用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准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2.1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学活动实践 现实生活是教学的宝库,也是认识世界的途径。对教材的某些内容,学生如能亲自实践,身临其境,要比教师的泛泛讲解好万倍。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认识百万分之一”时,为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感受“百万分之一”并形成概念,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几项活动:一是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二是估计一支铅笔长约多少千米;三是估计一个鸡蛋重约多少千克?为此,我课前便准备了鸡蛋、弹簧秤、刻度尺等材料。“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时,有学生先数出100张纸,量出它的厚度,除以100,便得出纸的厚度。“估计一支铅笔长约多少千米”时,学生认为用千米做单位,太大,不恰当,应用厘米做单位,然后再化成千米,这样才比较方便。“估计一个鸡蛋重约多少千克”时,我让一学生用弹簧秤称鸡蛋重量,让另一学生数鸡蛋个数,求出一个鸡蛋的克数,再转化为千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米、厘米、克、千克等单位,都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2.2把古诗文知识引入数学课堂
教学七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时,我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与题目吗?学生回答:作者是苏东坡,题目是《题西林壁》。我又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呢?学生回答: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身处山中看。此时,我提醒学生:此诗中隐含着如何观察物体的知识。此时,我趁机引入新课内容: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看。这样做,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而且还使学生领会了绚丽多姿而深邃含蓄的数学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