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如何创造性使用初中数学新教材(2)

时间:2014-04-12 14:37 点击:
2.3让静的知识动起来 如教学平行线特征内容时,教材给出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我在课堂上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问大家,能不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并

  2.3让“静”的知识“动”起来

  如教学“平行线特征”内容时,教材给出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我在课堂上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问大家,能不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并说说你的折法。学生进入独立思考,但无结果。这时我恰到好处地点拨,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于是,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最后,学生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折出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线。此时,“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根据图形,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进行分组测量,个别学生还剪下了一个角,把它放在与它同名的角上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是否能重合。这节课,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快活氛围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参与“切截”活动,从中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外,我还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向学生演示切截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4适当拓展延伸教材内容

  教师应根据优化课堂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即在“课标”的框架内敢于适当增删一些材料,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教学活动。

  2.5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信息社会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们自觉地适用数学思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中,要善于适时地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和适用到问题的解决之中。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想一想”中的第3个问题: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分别在△ABC边AB、AC的反向延长线取点D、E,使DE//BC,对△ADE是△ABC放大后的图形。依题意,此题有三种可能,放大、缩小或全等,这些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作为教师,这时应乘机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的认识提升一个高度,更好地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的情感、能力、知识都得到全面发展。

  2.6千方百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应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为教育学服务。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多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形状相同的图形”时,我便让学生搜集形状相同的图形,结果有的学生带来了大小不等的菊花;有的学生还亲自到野外用相机拍下了户外的美景,并洗成不同尺寸的照片;有的学生还把民间的剪纸艺术带进了课堂……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被教师采纳,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教具要好得多。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对教材、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实践,不断变换新角度,强化教学思想方法,就一定会培养出创新型的数学人材。

  (责任编辑陶明莉)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