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数学的丰富内涵和数学文化有机结合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材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应该承担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安排一些数学史料,如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个内容,教材通过介绍古人用石子、结绳、刻痕计数法,甲骨文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通过史料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材安排了大量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内容。大至天文地理、政治历史,例如,介绍七大洲、四大洋和我国四大河流的长度、五岳的高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介绍京杭大运河挖成的年代、世界著名建筑。教材还安排学生从书刊中或上网查找资料,如查一查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的名称和长度,一年为什么是365天,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不少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材为学生创新与探究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也存在些不足: 一、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教材中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降低了,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基本口算不扎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后续计算。(如教学二年级的三位数进位加和退位减时错误率就很高),还有教学退位减时教材没明确提出拨计数器时应从个位减起,给教学带来了不便,学生有了统一的认知才能真正学的轻松。 二、图文结合的形式量太大,图包含的信息有时过于复杂。强调应用题的图画化,当学生遇到文字应用题反而很难理解题意。说明图文结合的题太多了,也体现出了一种极端,总之解决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三、单元过多,内容过碎过散,系统性不强。每学期教学内容划分的太细,有的单元,只有两三课时的教学任务,每册教材涉及面广,但不够深入,许多知识只是蜻蜓点水,知识点零碎,有意降低难度,例题简单。所以感觉教苏教版教材,课堂作业学生完成得也挺好,但课外作业质量就没那么好,考试更是没预想的好,很多知识点需要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自己去挖掘、拓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从例题到整理复习,课上得顺顺当当的,因为学生(特别是差生)不用去死记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用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题了,学生学得轻松解题也又快又好。可一到课外练习问题出来了,一碰到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时,学生不会做如: 1)970-x=270,学生这样做: 970-970-x=970-270 x=700 2)14÷x=2 解:14÷14÷x=14÷2 x=7 因为教材没出现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那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叫学生遇到这两种情况就用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题。这样一来好多学生认为太麻烦了且容易弄混,干脆都用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题。很明显这节课的目标没达到,再后来教学这部分内容我这样处理(还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 1)解:970-x+x=270+x 270+x=970 270+x-270=970-270 x=700 2)解:14÷x×x=2×x 2×x÷2=14÷2 x=7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七年多来的教学,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我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线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教学中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