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国作家都德笔下 “小人物”的爱国情怀 中国作家笔下有这样生动形象的“小人物”,同样外国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在课本中也让我们过目不忘。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就是这样的典型。偏僻的小镇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韩麦尔、淘气顽劣不爱学习的男孩子小弗郎士、郝叟老头为代表的小镇居民,这些“小人物”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一下子都醒悟过来,他们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侵占了他们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法语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他们有对自己曾经不好好学习法语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仇恨。特别是小弗郎士,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稚气未脱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他心理和感情的变化,写出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对国土沦丧的悲痛和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怒,表现出他们深深的爱国主义真情。小弗郎士在这最后一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被深深感染。小说中还有一个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是从小弗郎士的眼中来描写的,由于叙述者角度的限制,作者不可能直接细腻地描写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活动,但文中出色的外貌、语言、行动的刻画使韩麦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画廊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小说一开始就写出小弗郎士眼中老师的形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战战兢兢地走进教室后,还特地写出看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韩麦尔先生一开口说话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平时几乎不穿戴的服装,让小弗郎士大感惊讶。原来,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这是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他即将离开自己工作了四十年的学校了,韩麦尔先生在无比难过的情况下克制自己,保持着自己的平静和沉着的形象,以最美好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最优雅的姿态来纪念自己的最后一课。他把对国家强烈的爱,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都集中到这最后的一课上来了。尤其是在文章最后,当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和教堂祈祷的钟声响起的那一刻,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的一举一动表现得崇高感人,让人热泪盈眶。小说结尾通过镜头特写充分表现出韩麦尔先生的强烈情感,令人印象深刻。平时是一位不苟言笑、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严神圣、激情和无畏。他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做出了榜样,爱国主义感情在孩子们的心中油然而生。韩麦尔先生如雕像般的形象矗立在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外在的张力和内心的激情,此时可谓“无声胜有声”! 如果没有普鲁士的侵略,无论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郎士,他们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可以说这场战争“成就”了他们,而作者塑造他们,也正是通过他们反映普法战争中法国普通人民如何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反抗侵略的。这两个小人物完整地反映了普法战争的大时代。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只有做一个有心人,从细微处入手,从这些“小人物”入手,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深刻主题,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所蕴含的感情,才能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家平,胡崇健.语文教学要实事求是地评价鲁迅作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2]古远清.鲁迅小说的人物描写技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