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关于市场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及创新(2)

时间:2014-06-06 11:50 点击:
三对我国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以及探索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能力、基础能力、社会能力的发展。高校在制定专业

  三对我国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以及探索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能力、基础能力、社会能力的发展。高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的方式,改变过去单纯由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局面,由此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既要锻炼学生解决所学专业内可能遇到的一般性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要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交流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国各大高校在市场化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要立足自身实际,与世界各国接轨,与市场需求互补发展,与企业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树立“国际化”、“中国化”、“民族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调整课程结构设置

  高校人才培养之初应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招生、培养、就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掌握社会需求人才的专业结构、层次、数量及对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做到按需招生、按需培养,把好入学和毕业关;同时通过市场反馈的形式,建立健全对高校人才培养监督,落实就业率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相联系的政策,通过对高校实行奖惩制度,激发学校关注学生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课程和教学体系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课程机构的设置上,主要强调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资源,将校内外资源纳入高校的教学内容之中。同时,柔性设置专业课程,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强化办学特色,形成“拳头产品”。[6]

  (三)采用探究型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能力训练

  在改进高校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努力实现接受性学习、拓展研究性学习、增加体验性学习的有机结合。激励和支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结合项目研究与实践应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机制下,高校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一是要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二是要充分利用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将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高校人才进入社会后的工作能力。

  市场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首要的是教育理念,其次是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最重要是要结合实际进行模式改革与创新。最终实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肖庆.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如何适应市场化需要[J].警官教育论坛,2006(2):124-128.

  [3]柯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6(11)

  [4]郭兴启,李涵,郭恒俊.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9(02):89-91

  [5]宋亚菲.美国高校素质教育有哪些特色[J].广西高教研究,2001,8(4).

  [6]叶取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开拓就业市场[J].中国高等教育,2002(9).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