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身缺陷加剧就业危机 生理缺陷群体和心理困难群体是因自身缺陷这一外在因素加剧就业危机的显著表现群体。 生理缺陷群体,从广义上包含身体机能方面有明显缺陷和外貌长相上存在不足的学生,从狭义上仅指前一类学生。这类群体因生理方面的缺陷饱受他人的歧视与嘲笑,因此内心极度敏感、自卑,有很强的悲观定势思维。他们担心被别人看不起,又极度渴望通过认真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改革的实施使他们享受到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他们也憧憬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但不成熟的企业用人机制却使他们的求职路充满艰辛。很多残疾和相貌不佳的学生经常在面试中被轻易淘汰,即便能够赢得岗位,也在日后的工作中遭受不平等的对待。 心理困难群体。此类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不健全的人格特质,多属于抑质型气质。一方面,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和勇气,不敢参与竞争,经常出现“我争不过别人”的消极心理暗示,害怕失败,不能很好地展示和推销自己,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因而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他们无法正确看待求职路上的成败,在一两次求职失败后,就产生落寞、沮丧,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等诸多负面情绪反应。虽然这种情绪在当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此类群体更容易由于现实状况与理想状况的落差而导致种种焦虑紧张情绪。适应性及抗压、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使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屡屡碰壁。 (四)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 因高校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缺陷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在高校学生特殊群体中也占有一定比重,需要引起高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如性别歧视群体。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高,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有部分学生因专业较为冷僻,难以觅得对口的岗位,从而处于长期的待业、失业状态。 三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思路与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在深入分析和探讨高校特殊群体就业新问题、科学把握新变化的基础上,建立由国家政策、高校、社会援助机构、用人单位、家庭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的新型就业帮扶机制,是改善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现状、促进他们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 (一)国家: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就业环境 在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问题上,国家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但相关政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倾斜程度和扶持力度还不尽如人意。对此,国家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强化对高校特殊群体的政策支持,改善就业环境,吸纳扶持困难群体就业,具体如下: 第一,完善贫困生群体救助机制。据统计,今年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占高校毕业生人数的16%,而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9%。贫困生群体数量如此庞大,因此对于改善此类学生的就业情况,物质层面的帮扶显得尤为重要。在“奖助贷”贫困生救助机制的基础上,加大优惠政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倾斜程度,如开通更多的绿色通道,延长助学贷款的偿还期限,给予“零就业家庭”学生以一定的失业待业补贴等政策将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 第二,鼓励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对吸收安置高校特殊群体的用人单位,国家将给予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资金,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招聘特殊群体的积极性。 第三,增设公共就业岗位,实施转移就业。由政府出资在各专业领域新增岗位,专门招聘高校特殊群体,形成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相连接的就业服务模式;提高公益性岗位对特殊群体的开放程度,提供更多的基层就业机会,使其成为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 第四,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开展专项帮扶活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重点为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开展求职登记,并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围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为高校特殊群体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 第五,自主创业。通过放宽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植、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服务等政策,鼓励高校学生特殊群体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
第六,制定就业反歧视法律法规,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就业环境。针对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生理歧视等现象,国家应当通过制定一系列反歧视法律法规,督促、引导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受歧视群体的权益,有利于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