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系统规划就业指导,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在传统还是新型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体系中,高校的内部援助均作为这一制度实施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足见高校帮扶对特殊群体就业的巨大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下,各高校应当立足现实情况,系统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其对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 第一,采取帮扶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主客观原因,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建设还在摸索阶段,就业指导体系对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强。针对现实情况,各高校要坚持以就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尽可能契合受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具体如下:(1)发挥班主任积极性,壮大辅导员队伍,聘请具有职业咨询能力的专业人员,将他们纳入就业指导队伍中去,增强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2)建立完善毕业生求职档案,包括所学专业,兴趣以及求职意愿等等,尤其要致力于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3)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社团对特殊群体的帮扶作用,通过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场景模拟训练等一系列职场化训练,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素养。(4)采取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坚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强调从积极的层面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开设一对一辅导、职场心理剖析、抗挫训练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5)有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进而对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选择,是促进高校特殊群体顺利就业的有效方法。 第二,立足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贯彻实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对不合理的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引起充分的重视。各高校应当立足于当前的社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始终秉持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宗旨;针对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设置一系列特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特殊学生群体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企业联合开拓建立实习基地,优先为学校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加强实习与就业挂钩的就业措施,缩短他们与就业岗位的磨合期,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三)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就业氛围 我们应当注意到,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企业作为人才的接收端,对吸纳安置高校特殊群体就业、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各级用人单位应加快完善内部用人机制,消除对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在性别、地区、户籍、生理等方面的歧视现象,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就业帮扶,承担好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努力为高校特殊毕业生群体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阳光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当扮演好在人才培养链“学生—高校—企业”中的角色,通过“高校”这个纽带,及时将用人需求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反馈给学生,使他们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用人单位从多渠道多角度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一定的帮扶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传统帮扶机制的缺陷,使新型援助体制焕发生机。 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在我国经济放缓、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研究好、解决好此类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也尤为紧迫。我们将致力于以高校为中心,政府、社会、机构、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支持系统的构建,制定落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使其对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就业产生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楠楠.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究[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学报,2010,7(2):44—46. [2]王珏.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群体及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3):120—122. [3]孙玉平.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探论[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3):53—55. [4]周巧云.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就业竞争力培养分析[J].全国商情,2013(10):75—77. [5]徐礼堂.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12,28(2):3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