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版质量上主要表现为编校粗糙和一本多版 编校粗糙。由于经济利益的牵制和驱动,出版社出版高职教材的周期大大缩短,特别是为了抢占每年上下半年新学期教材使用前的推广期,许多高职教材像赶工期一样匆匆出炉,缺少整体策划,缺少精编细校,所以编校质量粗糙也在意料之中,至于一些出版商操作的教材更是难以保证,有的书稿甚至属于“攒稿”性质。所以,在讲究写作规范和文字准确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中,错字频现、格式混乱乃至表述失当、举例不妥等问题在许多教材中非常突出。 一本多版。有一些编写者把自己的书稿稍加改造投给不同的出版社,出版社缺乏必要的审核机制而造成重复出版,更有甚者在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还能出现一本多版,内容完全相同的一本教材却有不同的“版本”,即内容相同但封面和“编写者”署名不同,通过违规操作,在获得足够的用书量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编写者”的需要。还有的将同一本教材以不同的封面印成高职使用和中职使用两种教材。一本多版在不良出版商处表现得较为突出。 二编写与出版中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编写者原因:教学成果需求与经济利益驱动 从编写者角度来看,教学成果需求与经济利益驱动是导致编写方面不良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名目繁多的教学改革项目,以应用文写作为例,许多院校都在建设应用文写作校级精品课程,有的还要申报省级甚至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往往都要建设相应的配套教材;即使不建设精品课程,许多院校也在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或课题研究,教材往往是教改成果或课题成果的载体之一,同时许多院校还要建设校本教材,教材成果往往又是各种评估验收的重要佐证材料。所以仅从高职院校需求角度看编写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理由就非常多,但是完善的编写机制却不是每所院校都建立了的。到具体的教材编写者个人,一方面,编写出版的教材可以作为个人年度考核、科研评优甚至职称申报的重要材料,所以很多教师乐于编写;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一些教师以编写教材来获得经济利益甚至高额经济利益,应用文写作教材用书量大,一些出版社或出版商除了给编写者稿酬或版税外,还给编写者用书“稿酬”等回报,经济效益可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编写者的编写热情高涨,以至于不乏不顾质量、粗制滥造甚至违背学术道德者。 (二)出版者原因:经济利益驱动与市场不当竞争 从出版者角度来看,经济利益驱动与市场不当竞争是导致出版方面不良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勿庸讳言,经济利益驱动乃至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导致高职教材出版不良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出版社转制为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运行的基本目标规则,所以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高职教材出版“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各个出版社就纷纷加入高职教材出版市场中来,都想分得一份羹。应用文写作教材为什么会成为各个出版社争抢出版乃至不断重复出版的选题,很显然是由于应用文写作教材用书量巨大,其潜在的目标经济利益也巨大,所以不论选题是否重复只要有人写、有人用就可以组织编写和出版,每当各个出版社制订新的高职教材出版选题,应用文写作这样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必在其中。本来竞相出版也未必是坏事,但是出版数量与教材质量不成正比则暴露了问题的症结,特别是经济利益驱动下进一步催生了市场不当竞争,使症结越来越严重。如有的出版社在各地设有工作室,提供教材组稿、申请书号、出版印刷、发行回扣等“一条龙”服务。一些书商与出版社合作,市场与投入都由书商自己做,然后给出版社交一笔管理费了事,而且为了绝对单纯的经济利益更是在发行环节各种手段无所不用。 三编写与出版中不良现象带来的后果 (一)导致高职教材整体质量严重下滑
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的不良现象直接导致劣质教材充斥高职校园和课堂教学,甚至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质量好、价格低的精品教材被质量次、价格高的劣质教材所排斥,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2]审视名目花哨、品种繁多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内容和体例陈旧不堪、知识表述不准甚至错误百出者不在少数,但是很多这样的教材还明目张胆地在封面上标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特色教材”等诱人眼球的招牌,进而进入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在追求经济利益目标的“短、平、快”编写与出版运作模式下,教材质量已经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在本质上妨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