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对《古诗十九首》的文化解读

时间:2014-07-09 13:50 点击:
摘 要: 《古诗十九首》首见收录于《文

  摘 要: 《古诗十九首》首见收录于《文选》,近代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东汉后期中下层失意文人的作品。本文首先综观考察《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其次探析其内容与形式的表达,最后从文学史、美学及认识的角度对其价值作出评价。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创作背景 文化语码 艺术价值

  《古诗十九首》首见收录于梁代萧统的《文选》。近代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这些诗为东汉后期中下层失意的文人所作,且非为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创作角色共同的社会身份,使其文化性格具有一致性。以下笔者综观考察《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文化语码和艺术价值。

  一、创作背景:力争上游,诉求仙道

  西汉武帝时即确立“儒学”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采取由上而下的选拔与由下而上的推荐相结合的选官制度,奠定了儒吏结合的政治规范。到东汉后期,儒生与文吏日趋融合,儒生的参政意识不断强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儒生奉为安身立命的圭臬。读书足以增加人的底气,所以儒生总是自视清高。他们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普遍观念,竭力进官。但毕竟为官者总是少数,就像一个金字塔,层层筛选。加之当时世族子弟据有垄断权势,而多数中下层儒生努力向上游走,积极寻找自己谋生和图现理想的职位,其机缘是微乎其微的。《古诗十九首》里就有表达此类感受的诗句。

  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仅有几十年,社会基础很是薄弱,远未成为民众精神信仰的重要元素,更不用说与当时文化中既有的儒家观念相融合。本土道教却在不断地发展确立,成为社会性的宗教。长生成仙、阴阳五行等理论糅合,炼丹、医药、养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儒士的思想意识,影响着儒士的处世与文学创作。道教神仙方士的生活情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士的居住方式,如《古诗十九首》里的“仙人好楼居”,庭院楼阁建筑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拜与向往,特别是楼阁,可凭高远眺,也可增强自信,其中包含和表现了儒士在文化心理上某些特别诉求。

  二、文化语码:羁旅情怀,闺阁怨愁

  大致说来,《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东汉后期中下层文人求学、求仕生涯中的种种感触。他们努力向上层文人靠拢,但又终究不能脱离与底层民众相联系的层面。他们的创作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同时吸收民间乐府的营养,真实表达情感。

  “游子思妇”是《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要主题。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采撷香花芳草,其“所思在远道”,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发出思乡与怀内的心声。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的闺阁怨愁实际为一类情感的两个维度。思念怀人之情多从思妇的角度表达,如《行行重行行》,先追叙离别:“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次说路途遥远见面困难,“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再叙及相思之苦:“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最后以宽慰鼓励之语作结:“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又如《冉冉孤生竹》写女子新婚后与丈夫久别的愁怨:“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庭中有奇树》写折花欲寄游子,“将以遗所思”,但“路远莫致之”,最后道出“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花本不足贵,唯因离别太久思念太深,不能自已。再如《迢迢牵牛星》描写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孟冬寒气至》前半段写寒冬夜长,女子难寐,“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后半段写女子对游子多年前的来信仍倍加爱护,“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以见自己的挚爱之情。《明月何皎皎》写女子的月夜难眠,徘徊思念,“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以上各诗所展示的思妇心态是复杂多样的。思妇盼望游子早归,有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有担心游子喜新厌旧、外力离间,而诗中多写因不归而盼归,越是盼归越是不归,表现了思妇独处时的精神苦闷。

  男女两性成为“家”的基本构建。男性向外,女性向内。男性可以驱车出游,在良宵会上赏歌听曲,女性只能徘徊院庭,空室长叹,漫长等待,她们难言的寂寞经常靠泪水冲洗。在《古诗十九首》中,思妇是孤独的,游子其实也是孤独的。两者孤独感仅是生发点不同。游子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步入仕途,建功立业。如《今日良宵会》就写道:“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軻常苦辛。”这是要在仕途的激烈竞争中捷足先登,占据显要的职位,摆脱无官无职的贫贱境地。《回车驾言迈》亦称:“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不仅满足于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且追求自身扬名后的不朽价值。但游子宦达的成功率很低,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寓居他乡,饱经忧患,需要理解、同情和帮助,但世态炎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月光》)心理落差,对不义之伪儒者产生感愤;“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这是对知音难遇的慨叹;“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友则相亲,弃则相疏,此亦人情世态的真实表达。

  游子离家远行,四处漂泊,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诗中表达的生命意识与时空意识是相互交织的。人生有限,生命短暂,身为异乡客,加上仕途的不顺,更使得游子不断寻求精神的慰藉和解脱。于是,他们“荡涤放情志”(《东城高且长》),追求燕赵佳人;他们认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得乐且乐,化忧为乐,话语虽达观,但深层的悲哀可以明显体味到。

  《古诗十九首》中的情感表达是个人性的,其中游子思妇所表达出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其失意的感伤、哀婉、悲怨、沮丧,在中国古代具有普泛性和典型性,在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引起了诗人及读者的共鸣。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